更换胸腔闭式引流瓶技术
胸腔闭式保留置管接水封瓶引流术是经胸壁向胸膜腔置入引流管道,连接无菌引流瓶,使胸膜腔内压力保持在1~2cmH2O,持续引流胸膜腔内液体或者气体。定期更换是为了保持有效的引流,减少并发症。
(一)操作目的
(1)引流胸膜腔内积液或气体。
(2)重建负压,保持纵隔的正常位置。
(3)促进肺膨胀。
(二)评 估
(1)患者神志状态、合作程度。
(2)患者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
(三)用 物
无菌包(弯盘两个、止血钳两把)、一次性胸腔闭式引流瓶(三腔型)、0.9%氯化钠溶液、无菌手套、安尔碘、无菌纱布、无菌透明敷料、治疗巾。
(四)操作步骤
(1)护士:洗手、戴口罩。
(2)向患者解释操作的目的。
(3)准备并检查用物,各种物品在有效期内,无菌物品外包装完好,无潮湿、破损。
(4)操作过程:
①打开一次性胸腔闭式引流瓶包装,将短连接管两端分别与引流瓶和水封瓶连接管柱口连接。
②分别在水封瓶、负压瓶加入0.9%氯化钠溶液至刻度0cmH2O、刻度12cmH2O。
③协助患者取平卧位或坐位,卫生手消毒,戴手套。
④将新准备好的胸腔闭式引流瓶放于原胸腔闭式引流瓶旁,用两把止血钳的手柄端将患者的胸腔闭式引流管打折后双重夹闭,去除无菌纱布,分离胸腔闭式引流瓶接柱处,用安尔碘棉签从引流管口由内向外消毒2遍,将胸腔闭式引流管与新的胸腔闭式引流瓶接柱紧密连接。
⑤确认连接正确,松开止血钳,嘱患者咳嗽,观察引流管水柱波动及气泡溢出情况。确认患者无胸闷、憋气等不适(图16-13)。
(5)记录引流量,将换下的胸腔闭式引流瓶放入医疗垃圾桶。
(6)摘手套,卫生手消毒。
(7)告知患者不要自行夹闭引流管,防止管路打折、扭曲、受压、脱出,若管路脱出要及时通知医务人员;保持引流瓶高度低于胸腔闭式引流穿刺处,防止逆行感染。
(8)拔管护理:拔管后观察患者有无胸闷、呼吸困难及切口处漏气、渗出、渗血、出血、皮下气肿等情况,如发现异常应及时处理。
(9)在护理记录上记录引流颜色、量。
图16-13 胸腔闭式引流各接口
(五)难点及重点
1. 保证引流有效
(1)确保引流装置安全:引流瓶应放在患者不易踢到的地方,患者活动时不要将引流瓶提得太高,更不能跨床。引流管不要过长,避免折叠,以防瓶内的液体反流进入胸腔。
(2)观察引流管通畅情况:观察和记录引流液的量、色和性状。水柱波动不仅可以观察胸腔闭式引流的通畅性,还可反映肺膨胀的程度。正常平静呼吸时水柱波动为3~10cm,水柱波动的范围愈大,提示胸腔内残腔愈大,肺膨胀愈不好。而若水柱波动突然消失,则考虑可能是管路不通畅或阻塞。当水柱波动仅为2~4cm或有轻微波动时可以考虑拔管。
(3)定时挤压引流管,保证引流管通畅:当引流液黏稠或引流出血性液体时,应根据病情定时捏挤引流管。操作时双手握住引流管10~15cm处,双手前后相接,一手手心向上,靠近胸壁,将引流管置于指腹与大鱼际之间,另一手在距前面一只手的下端4~5cm处阻断引流管,前面的手快速用力地挤压引流管,随后两只手同时松开,利用引流管内液体或空气冲击将堵塞引流管的血凝块或组织块冲出。
(4)防止意外:防止在搬动过程中发生引流管滑脱、漏气或引流液反流等意外情况。
2. 引流装置及伤口护理
严格无菌操作,引流瓶上的排气管外端应用1~2层纱布包好,避免空气中尘埃或脏物进入引流瓶内。伤口敷料每1~2天更换1次,有分泌物渗湿或污染时及时更换。
(六)注意事项
(1)护士要严密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
(2)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及性状。
(3)告知患者有任何不适及时通知医务人员。
(七)评分标准(表16-3)
表16-3 胸腔闭式接水封瓶技术考核评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