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护理
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指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肱静脉等)置管,使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中下段的方法。PICC于20世纪90年代引入我国,因其具有留置时间长(留置时间可达1年),插管操作并发症少,不会发生血气胸等严重并发症,与其他血管通路器材相比感染的发生率较低(接近0)等优点,已在国内外临床被广泛应用。
1. PICC的种类
①按材质分为聚脲胺脂、硅胶;②按腔道分为单腔、双腔、多腔;③按末端类型分为末端开口及三向瓣膜式;④按修剪方式分为置管前修剪、置管后修剪;⑤按置管末端位置分为X线、心电图;⑥按压力耐受分为耐高压及普通导管。
2. PICC使用的适应证
主要用于化疗、刺激性药物的输注及肠外高营养(TPN)的输注(早产儿),耐高压的单腔、双腔或三腔导管还可用于监测中心静脉压、高压注射等。缺乏血管通道倾向的患者如长期输液的老年患者建议使用PICC。
3. 禁忌证
(1)绝对禁忌证: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导致静脉管腔完全压迫者)。
(2)相对禁忌证: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静脉管腔部分压迫者);有血栓病史;出凝血时间过长者;乳腺癌术后患侧(特别是有水肿史者);置管部位拟行放疗;置管侧锁骨下静脉穿刺史、置入心脏起搏器;置管侧肢体(导管路径)手术史;确诊或疑似导管相关性感染、菌血症、败血症;确诊或疑似对器材的材质过敏者。
穿刺肢体经常接触水的患者,如渔民、游泳运动员等不宜置PICC,可使用输液港;置管后导管维护不便者要慎重置管。
4. 使用PICC的优点
实现“一针完成静脉治疗”;与其他中心静脉、输液港相比更安全,无威胁患者生命的并发症;导管的留置时间可达1年,满足患者长期输液的需要;对困难穿刺的患者可大幅度减少护士每天的工 作量。
5. PICC置管血管的选择
选择柔软、粗直、有弹性、充盈、无或少静脉瓣、穿刺局部皮肤完整、非关节部位及容易固定的静脉,首选右侧贵要静脉,次选正中静脉、头静脉,B超导引下可选择肱静脉。早产儿上肢静脉缺乏者可选择头皮静脉、颈内静脉、颈外静脉、股静脉、腋静脉、耳后静脉等置管。
(1)贵要静脉的特点:上臂最粗最直的静脉;上臂与身体成90°角时,更容易穿刺;静脉瓣少;在肌肉下穿行,置管后导管不会受肌肉收缩影响。但位置在身体内侧,且只有很短的一段血管能够触摸到;经过腋窝容易造成输液不畅,受使用拐杖影响。
(2)正中静脉特点:是肘窝部最粗、最突出的静脉,易于穿刺和护理;但不同人之间解剖差异较大,可汇入头静脉或贵要静脉;由于静脉瓣较多,放置导管有一定难度。
(3)头静脉特点:血管先粗后细且扭曲;汇入腋静脉时呈一定的角度,可导致导管推进困难,且导管易反折异位进入腋静脉或颈静脉(图17-1)。
图17-1 上臂及腋部血管
6. 导管尖端的位置
经上腔静脉途径置管: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和右心房汇合处上方2cm(胸片显示T5~7间)。经下腔静脉途径:导管尖端置于下腔静脉和横膈水平的较高位置或高于横膈水平,且要经X线照片证实。
PICC置管操作要点:为了保证PICC置管的质量,操作者要注意几个问题,包括最大无菌屏障及无菌技术的落实、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导管置入适当的深度(T5~7间)、使用超声导引的置管技术,在满足治疗的前提下,尽量使用管径细、管腔少的导管,选择合适的导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