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的诊断

第三节 疼痛的诊断

疼痛的诊断应在详细了解病因的基础上进行,要对患者做全面、认真的检查。

1. 常规的望诊、触诊、叩诊、运动功能检查

通过主动或被动活动检查四肢、躯干、关节、肌肉、神经及血管的功能。

2. 神经定位检查

确定神经根、脊髓病变部位,通过神经所支配区域的运动、感觉、反射来定位。

3. 检验学诊断

在许多疼痛性疾病的诊断中,实验室诊断是整个诊断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鉴别感染与非感染疾病,往往需测定血常规;对于考虑风湿、类风湿、结核患者,应进行血沉和抗“O”的测定;考虑痛风患者应测定血清尿酸、尿尿酸含量;准备实施硬膜外腔穿刺及置管者应进行出、凝血时间测定。

4. 影像学诊断

影像学诊断在疼痛性疾病的诊断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尤其是近年来医学影像诊断技术发展迅速,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极大帮助。

(1)X线片:对大多数骨、关节疾病,可做出诊断。

(2)CT检查:能够对各种密度相似的软组织做出分辨,对有些疼痛性疾病的诊断具有特殊意义。

(3)磁共振:对神经、血管、脊髓系统病变方面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4)ECT:放射性核素全身骨显像,虽不作为肿瘤骨转移的诊断依据,但却是良好的筛查方法。

(5)PET-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其原理是将微量的正电子核素显像剂注入人体,用扫描仪探测其在体内的分布,通过计算机断层以解剖图像方式,从分子水平显示机体及病变组织的功能及代谢、血流、细胞增殖情况等的技术。

5. 肌电图诊断

可描记神经肌肉单位活动的生物电,并以此判断所检查的神经肌肉功能状态,在临床上主要用于以下疾病检查:周围神经损伤、神经根压迫性疾病如颈椎病、椎间盘突出和椎管内肿瘤等。要区分肌肉萎缩原因和性质。

6. 诱发电位诊断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给予神经末梢刺激后记录大脑皮质的感觉定位,如用于脊髓损伤和三叉神经、臂丛神经病变及颈椎病等的诊断。视觉诱发电位:当视觉受到刺激,可从枕叶皮质或相应皮质区域记录到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当听觉受到刺激时可从颅顶正中记录到的诱发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