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护理常规
1. 麻醉前准备
(1)术前按医嘱使用镇静催眠药。
(2)向患者解释麻醉全过程及配合方法。
(3)麻醉器械、设备、耗材准备
①常用物品:麻醉机、心电监护仪、吸引装置、氧气、听诊器、麻醉面罩、呼吸回路、吸痰管、口咽通气管。
②穿刺用品:皮肤消毒液、无菌敷料、穿刺针、注射器、连接导管、神经刺激仪。
③抢救用品:简易呼吸囊、气管导管、麻醉喉镜。
(4)药品准备:局部麻醉药(0.75%布比卡因、1%罗哌卡因或2%利多卡因等)、抢救药品(麻黄碱、肾上腺素、阿托品等)。
(5)必要时建立静脉通道。
2. 麻醉护理观察及记录
(1)连续监测心电图、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每10~15分钟记录1次。
(2)局部麻醉药全身中毒反应的观察及处理。
原因:①1次用量超过限量;②药物误入血管;③注射部位对局部麻醉药的吸收过快;④个体差异致对局部麻醉药的耐受力下降。
临床表现:分兴奋型和抑制型。兴奋型:轻度者精神紧张、定向障碍、舌头麻木、头痛、头晕、耳鸣、视物模糊;中度者烦躁不安、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有窒息感;重度者精神错乱、缺氧、发绀、肌张力增高、惊厥、抽搐,继而呼吸停止、心脏停搏。抑制型: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进行性抑制,症状隐蔽,也较少见。
处理:①立即停止给药;②面罩供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做好急救气管插管准备,必要时行气管内插管;③轻度兴奋者按医嘱静脉使用咪达唑仑;④惊厥发生时按医嘱静脉使用丙泊酚;⑤出现循环抑制时,应快速有效地补充血容量,同时酌情使用血管活性药物;⑥呼吸停止、心脏停搏者立即进行心肺脑复苏。
(3)观察局部情况,若局部出现广泛红晕和皮疹,考虑局部麻醉药过敏,按医嘱处理。
(4)若患者发生惊厥时应做好约束保护,避免发生意外的损伤。
3. 麻醉复苏期护理
(1)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保持穿刺部位的无菌。
(2)监测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30~60分钟,待生命体征稳定方可停止监测。
(3)观察外科专科情况。
(4)嘱患者卧床休息30~60分钟,无头痛头晕后方可下床活动。
(5)必要时面罩或鼻导管供氧。
4. 转出麻醉恢复室的标准
参照本章第一节气管、支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转出麻醉恢复室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