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气量监测

一、通气量监测

通气量监测包括潮气量、通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余气量、肺活量、功能余气量、肺总量等的监测。临床上在用仪器测的同时应观察患者胸、腹式呼吸运动,包括呼吸频率、呼吸幅度及有否呼吸困难等,并结合监测指标进行判断。

(一)潮气量(VT)与分钟通气量(VE)

潮气量为平静呼吸时,一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正常成年人为6~8mL/kg。潮气量与呼吸频率的乘积为分钟通气量,正常成年人为5~7L/min。

临床意义:酸中毒可通过兴奋呼吸中枢而使潮气量增加,呼吸肌无力、CO2气腹、支气管痉挛、胸腰段硬膜外阻滞(麻醉平面超过T8)等情况可使潮气量降低。可在机械通气时通过调整VT与呼吸频率,维持正常VE。监测吸入和呼出气的VT,如两者相差25%以上,提示回路漏气。

(二)无效腔与潮气量之比

1. 解剖无效腔

上呼吸道至呼吸性细支气管以上的呼吸道内不参与气体交换的气体量,也称为解剖无效腔。正常成人约150mL,占潮气量的1/3。随着年龄的增长,解剖无效腔也有所增加。支气管扩张也会使解剖无效腔增加。

2. 肺泡无效腔

由于肺泡内血流分布不均,进入肺泡内的部分气体不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这一部分肺泡容量为肺泡无效腔。肺泡内肺内通气/血流(V/Q)值增大使肺泡无效腔增加。

3. 生理无效腔

解剖无效腔和肺泡无效腔合称为生理无效腔。健康人平卧时生理无效腔等于或接近于解剖无效腔。

4. 机械无效腔

面罩、气管导管、麻醉机、呼吸机的接头和回路等均可使机械无效腔增加。小儿通气量小,机械无效腔对其影响较大。机械通气时VT过大、气道压力过高也影响肺内血流灌注。

临床意义:无效腔气量/潮气量(VD/VT)值反映通气功能。其正常值为0.3,增大则说明无效腔通气增加,实际通气功能下降。计算公式如下:

生理无效腔率:(PaCO2-PECO2)/PaCO2

解剖无效腔率:(PETCO2-PECO2)/PETCO2

其中PaCO2为动脉血CO2分压,PECO2为呼出气体平均CO2分压,PETCO2为呼气末CO2分压。

(三)肺活量

约占肺总量的3/4,和年龄成反比,男性>女性,反映呼吸肌的收缩强度和储备力量。可用小型便携式的肺量计在床边测定。临床上通常以实际值/预期值表示肺活量的变化,≥80%则表示正常。肺活量与体重的关系是每千克30~70mL,若减少至30mL/kg以下,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的功能将会受到损害,当减少至10mL/kg时,必然导致PaCO2持续升高。神经肌肉疾病可引起呼吸功能减退,当肺活量减少至50%以下时,可出现CO2潴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