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模型预测麻醉药物的恢复时间
根据药代动力学模型,ICI系统在停药后可以继续计算随着时间的推移下降的药物浓度,并显示逐渐降低的血浆和效应室浓度。停药后可根据不同临床目标点的血浆和效应室浓度判断恢复所需的时间。
意识消失时和苏醒时的丙泊酚效应室浓度基本在同一水平,因此,停药后可根据意识消失时的效应室浓度判断苏醒所需的时间。只要在TCI系统中记录或输入患者个体丙泊酚麻醉诱导入睡(意识消失)时的血浆和效应室浓度,TCI系统就可以推算出停药后达到清醒所需的时间。
同理,利用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模型,可以推算出阿片类药物从麻醉状态降至苏醒状态并可以拔除气管导管的时间,即恢复满意自主呼吸的时间。例如从表5-2可以看出,苏芬太尼在麻醉恢复期达到满意通气水平的血药浓度为0.2ng/mL。如果麻醉维持2~3小时,从图5-3苏芬太尼恢复曲线上可以看出,持续输入苏芬太尼2~3小时,停药后苏芬太尼血浆药物浓度下降50%大约需要25分钟。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在手术后期将血浆苏芬太尼浓度维持在0.4ng/mL,停药后30分钟,浓度将降至0.2ng/mL以下,达到恢复满意通气的水平,可以拔除气管内导管。苏芬太尼时-量相关半衰期不如瑞芬太尼优越,但是了解苏芬太尼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性,在麻醉维持和恢复时仍然可以控制得得心应手。通常适用于3~4小时的手术,在手术结束前30~40分钟停止苏芬太尼TCI输注,手术结束时麻醉恢复迅速平稳。
表5-2列出的阿片类药维持满意通气的血药浓度可供临床麻醉时参考。产生呼吸抑制的瑞芬太尼血药浓度和效应室浓度都低于疼痛反应消失时的浓度。国内研究显示,瑞芬太尼产生呼吸抑制时的TCI血浆和效应室半数有效浓度(C50)分别为3.1ng/mL和2.1ng/mL。苏芬太尼产生呼吸抑制时的TCI血浆半数有效浓度(C50)为0.14ng/mL。
静脉麻醉的特点是无需经气道给药和无污染。与吸入麻醉相比,静脉麻醉诱导更便捷、舒适,苏醒更迅速和平稳。静脉麻醉的发展得益于三方面重要进展:速效和超短效的静脉麻醉药,对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原理的重新认识,以及新的静脉麻醉给药技术(如TCI)。这些进展解决了静脉麻醉存在的某些局限性,如可控性不如吸入麻醉药、依体重计算用药不科学以及无法连续监测血药浓度变化,使静脉麻醉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但是这些新技术仍然尚未解决静脉麻醉药个体差异较大的问题,必须加强麻醉深度的监测。也就是说,静脉麻醉的发展仅为我们提供了准确的给药指标,但缺乏患者的反馈指标。是否适合每个具体患者还需要观察和监测患者的麻醉深度。因此,静脉麻醉的闭环控制给药系统(closed loop drug delivery systems)的发展成为今后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