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及解剖学特点
(一)股神经
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的实施相对简单,但在临床实践中有着广泛应用。股神经阻滞,尤其是在像“三合一阻滞”那样注入高容量的局部麻醉药物时,可以提供大腿前侧及膝部的麻醉,也可以为股骨、膝部手术以及髋部手术提供镇痛。股神经是腰丛各分支中最粗的一支,由L2~4神经的分支组成(图10-35)。它通过腰大肌沿大腿向下,走行于腰大肌与髂肌形成的肌间隙内,在腹股沟韧带后方下行进入大腿前部,伴行于股动脉外侧。在近腹股沟水平,股神经被阔筋膜和髂筋膜所覆盖,通过髂耻韧带与股动脉、股静脉相分隔。股神经与周围血管间物理性分隔结构的存在,使得在进行神经阻滞时可以注入更高容量的局部麻醉药物。股神经通过腹股沟韧带和腹股沟后继续下行分为两支,较表浅的是感觉神经支,深层的是运动神经支。股神经的感觉支支配大腿前内侧、小腿内侧到脚踝及髋关节、膝关节的感觉;运动支支配股四头肌的各个头以及缝匠肌、髂肌和耻骨肌的运动。
(二)“三合一”阻滞
Winnie等人在1973年最早提出了“三合一”神经阻滞的方法,这种方法通过单纯增加股神经阻滞中注射药物的容量,达到低位入路阻滞腰丛神经的目的。他假设通过增加局部麻醉药物的容量可以使药物在筋膜层内向近端浸润,从而麻醉股神经、闭孔神经,以及股外侧皮神经。尽管这一理论尚未经临床及影像学证实,但这种方法仍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但“三合一”阻滞很少能起到名副其实的阻滞三条神经的效果。神经刺激器数据表明,“三合一”神经阻滞能产生可靠的股神经阻滞效果(90%),偶尔能够阻滞股外侧皮神经(60%~70%),而对闭孔神经的阻滞效果并不明显(<50%)。这可能是由于局麻药在髂筋膜下向外侧扩散,能够浸润到股外侧皮神经,但不能有效地向头侧及内侧扩散,从而不能总是浸润至闭孔神经。因此,称其为“二合一”或“二点五合一”阻滞较之“三合一”更为确切。
(三)股血管
股动静脉走行于股神经内侧,并与之伴行。助记符号“NAVEL”(神经、动脉、静脉、股管及淋巴管)可以帮助医生记忆以上结构从外侧到内侧的解剖排列关系。
股动脉在腹股沟下方1~2cm处分支为股深动脉和股浅动脉。股浅动脉继续走行于股三角内,并伴行于神经内侧。股深动脉开始时走行于股神经的下后部,后穿行于更深层组织。股深动脉从股动脉分支后,立即由其根部发出一支旋股外侧动脉。但旋股外侧动脉的起始点在解剖上变异度很高。旋股外侧动脉直接从股动脉分支在解剖中也很常见,分支点可能在股深动脉起始点以上或以下。解剖中有10%~20%的旋股外侧动脉直接由股动脉发出,分支点位于股深动脉起始点的上方,这使得其离腹股沟水平更加接近。
图10-35 腰丛的神经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