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环境美学史先秦卷》简介
《中国古代环境美学史先秦卷》这本书是由创作的,《中国古代环境美学史先秦卷》共有198章节
1
引论:中华环境美学思想的奠基
先秦时代通常指公元前221年秦帝国建立前的中华民族的历史,这段历史大体上分为两个大的阶段:第一段是史前,包括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第二段为夏商周三代。通常将夏...
2
第一章 《老子》
老子(生卒年不详),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关于他的生平,《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简略的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
3
第一节 老子的自然观
“自然”,是《老子》的中心概念,在《老子》中的主要意思是自然而然。自然而然是一种状态,因此,它是可感的,是事物的现象。这现象是事物性质的真实体现,所以,通过这可...
4
一、 “我自然”
第十七章: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4) 这是《老子》一书最早出现...
5
二、 “希言自然”
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故同于道者,道亦得之;同于...
6
三、 “道法自然”
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
7
四、 “莫之命而常自然”
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
8
第二节 老子的天地观
《老子》中,“天地”概念类似于今天说的自然环境,它是物质的,但天地的根本性质为自然。与天地相对的是人,天地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是自然而然的存在,人呢?人,从本质...
9
一、 “天地不仁”
《老子·第五章》云: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15) “刍狗”是用草扎...
10
二、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天地不仁”是说天地不偏私,并不是说它没有作为。天地有它自己的作为,这作为,体现于它在追求一种平衡。《老子·第七十七章》说: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
11
三、 “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认为,天地的运动是循道的运动,循道的运动有一个基本性质:“损”。《老子·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
12
第三节 老子的人与自然和谐观
环境与生活密切相关。如果说环境是生活的硬件,那么,可以说生活是环境的软件。环境的主题是生活。衡量环境的好坏,标准可以有若干,但根本的标准是能否认可生活,怎样认可...
13
一、 “见素抱朴”
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32) 在这一章中,《老子...
14
二、 “少私寡欲”
生活的总原则是“见素抱朴”,体现这一原则的具体表现则是“少私寡欲”。与“少私寡欲”有着相互阐释且互相补充意义的概念是“慈俭”。《老子·第六十七章》云:“我有三宝...
15
三、 “以贱为本”“以下为基”
在人生态度上,《老子》提出“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崇“贱”崇“下”这一观点集中体现在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
16
第四节 老子的环境理想
关于人类理想的生活环境与人类理想的生活,《老子》也有一些富有启发性的论述:...
17
一、 “安平泰”
第三十五章: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42) 《老子》这一章,提出理想社会...
18
二、 “以天下观天下”
第五十四章: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以身观...
19
三、 “小国寡民”
关于理想社会,老子想象出一个小国家: 第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
20
第二章 《庄子》
《庄子》是先秦道家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全书以“寓言”“重言”“卮言”为主要的表现形式,想象丰富,纵笔自如,议论纵横,既是文学史上的瑰宝,又是哲学史上的经典,堪为世...
21
第一节 天地大美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庄子》谈天地,从来不与人分割开来,天地总是人的天地,而人也总是天地(《庄子》也称之“天下”)中的人。实际上天地相当于今天所说的环境。关于天地,《庄子》有过许多...
22
一、 天地形象之美
《庄子》用了诸多瑰丽奇伟的语句来描绘种种天地形象的美。如: 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或为之纪而莫见其形。消息满虚,一晦...
23
二、 天地生物之美
《庄子》认为天地之德主要为生物,这生物,不是独生人,而是生万物。《庄子》以极大的热忱赞颂着天地生物之美。 夫春气发而百草生,正得秋而万宝成。夫春与秋,岂无得而然...
24
三、 天地运行之美
《庄子》不把天地看成死物,而是看成活物。天地不仅是物质的,有形象,而且也是精神的,有灵魂。它的灵魂就是道。天地在道的统治下不断地运行着,在运行中创造着世界:万物...
25
四、 天地之美,是“美”而“大”
在先秦,“美”与“大”是两个概念。《孟子》中有“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语,在这里,美与大是有区别的,而且大高于美。《庄子》中也一样。 《天道》云: 昔...
26
第二节 天道无私论:“道者为之公”
《庄子》对于自然界的万物表现出难能可贵的生态公正意识,这种生态公正意识,是用《庄子》特有的语言表现出来的。 第一,人是平等的。 《庄子》认为在人类社会,大家是平...
27
第三节 天人相分论:“一而不党,命曰天放”
《庄子》中的天人关系,在一定意义上相当于环境与人的关系。说是一定意义上,那是因为天人关系在庄子哲学中具有更高的意义——本体论的意义,关乎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道理,...
28
第四节 天人相合论(上):“人与天一也”
在人与环境关系的问题上,《庄子》以确定人与环境之间存在区别为前提,然后探索如何建构人与环境的良性关系。人与环境的良性关系,在《庄子》的观点中,是以人与环境统一为...
29
一、 天的本质:“通于一而万事毕”
《庄子》的环境美学思想源于它的“天地”观念。天地,在《庄子》中是具有内在规律性的物质世界。道是其魂,物是其体。作为魂的道是整一的,作为体的物是众多的。《天地》中...
30
二、 环境与生存:“藏金于山,藏珠于渊”
人生活在天地之中,如何处理与天地的关系?《庄子》提出的观点是“人与天一”。《山木》云: (颜回问)“何谓人与天一邪?”仲尼曰:“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人之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