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墨子》
2025年09月26日
第八章 《墨子》
墨子(约前468—前376年),名翟,墨家学说重要创始人,春秋末战国初期宋国人,后长期居住在鲁国。他出身平民,自称“北方之鄙人” (1) (《吕氏春秋·爱类》)。他曾习孔子之术,明于《诗》《书》《春秋》。但他不满儒家礼乐之繁苛,认为这不是治国之道。他崇拜尧舜禹,从有关他们的传说中吸取爱民、尚贤、大同等优秀营养,创立了自己的不同于孔子的学说体系。墨子的学说,以兼爱、非攻为核心,主张节用、节葬、非乐,表现出人道主义、和平主义、自然主义的特色。墨子与孔子一样,广为收徒讲学,形成声势浩大的墨家学派。墨家弟子除学习墨子的学说外,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其中最为著名的事迹是在楚国攻打宋国时,帮助宋国守城。墨子学说在先秦影响很大,与儒家同称显学。
《墨子》一书,为墨子及其门徒所著,《汉书·艺文志》说有71篇,今存53篇。在先秦著作中,独《墨子》提出“巧”这一概念,说明它对于美有足够的认识。墨子的“非乐”观一直为人所诟病,被定性为反审美、反艺术,其实,墨子并不是不懂艺术审美,但基于社会现实,他不能不提倡“非乐”的生活。他也不是不懂得锦衣玉食之美,同样基于社会现实,他不能不倡导节俭。其实,非乐、节俭、朴素,也未尝不能看成一种审美的生活方式。《墨子》并无系统的环境美学思想,但它在论述别的问题时涉及环境审美,其中有一些说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