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敦艮吉”

四、 “敦艮吉”

《周易》中,山是用艮卦来表示的。山与地的区别,在形象仅在于山是地上隆出的部分。虽然如此,山与地的阴阳属性是不一样的,按《周易》的法则,艮为阳卦,而代表地的坤为阴卦。

艮卦既为阳卦,它的性质是刚的。刚有两种存在方式,一为动,如震卦,它为一阳爻居下,二阴爻居上,品德为动;艮卦,它为一阳爻居上,二阴爻居下,品德为静。

《周易》将艮卦最主要的象定为山。那么,它从哪些方面阐述山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呢?主要从两个方面:

第一,突出山的本性为“止”。止不只是静,还包含有稳定、坚定的意思。

艮卦的《彖辞》云:

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上下敌应,不相与也。是“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也。 (178)

这段话由“止”导出“时”的概念。原来,这“止”以及与之相对的“动”都是有时的。于是,得出“动静不失其时”的哲学观点。显然,《彖辞》关注的,是“止”的哲学。

回到事物本身,山作为环境的重要一部分,其重要性质“止”,对于人们的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山在地上,山的稳定,实际上关系着大地的稳定,只有稳定,大地才能成为人们的家园。既然大地也是稳定的,为什么不将止这一性质给予大地,而只给予山呢?因为大地上有水,包括江河,它们是流动的。山作为大地的一部分,它的对立面是大地另一部分——水。水之动与山之止共同构成了大地的性质:动与静的统一,刚与柔的统一,阳与阴的统一。这种性质,不仅让人能够在大地上生活、劳作,而且塑造了一种于人极为有用的哲学观念——“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孔子将山的止联系到做人,提出“仁者乐山”的思想。在孔子看来,仁者最为重要的品质就是对于原则的坚定性,这种坚定性类同于山。仁者从山的“止”受到启发,加强培养自己的高尚品德。

第二,强调“敦艮”是止的最高品位。

艮卦的上九爻辞云:“敦艮吉。”敦有厚重、谦和、友爱之意。山有这样的性质吗?在《周易》艮卦的作者看来,山是具有这样的品德的。它厚重,正因如此,它才能“止”。至于谦和友爱,在《周易》看来,地具有这样的性质,坤的六三爻辞云:“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山也具有这样的品德,它无言地矗立着,顶着蓝天,护着生灵,无私奉献,同样是“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敦”是儒家非常重视的一种品德。是儒家从山受到启发从而建构了敦的品德,还是先已有了敦的观念然后再将敦赋与大山?这就无从得知了。

艮卦与其他的卦组合时,将山的性质带了进去,从而创造出与山相关的一些环境观念,以下试举数例。

蒙卦:上卦为艮,下卦为坎,为山下有水之象。优秀环境一般为有山有水。在这个卦中,水实际是在山之中,它需要启开蒙盖在水上的山,方能得到水。虽然从总体上来说,环境拥有人所需要的一切,但并不等于说人不需要作出任何努力。蒙卦包含有改造自然、建设美好环境的思想。

蹇卦:上卦为坎,下卦为艮,为山上有水之象。这种情状是危险的。也许是远古时代水患很多之故,《周易》中的水常常作为危险的符号出现。坎卦由两坎组成,称为“习坎”,是险的象征。这蹇卦艮下坎上,意味着洪水从山上冲刷而下为高山阻住,形成可怕的堰塞湖。

剥卦:上卦为艮,下卦为坤,为地上有山之象。这种自然形象是正常的,剥卦的《象传》云:“山附于地,剥,上以厚下安宅。” (179) 剥,剥蚀。这个卦主要讲时令变化是如何造成自然界剥蚀现象的。“上以厚下安宅”之“上”是指上卦艮所代表的山,山要以它的“厚”加固大地。“宅”指大地,大地是我们的家,安宅,就是安家。“上以厚下安宅”就是说,山以其厚重挺拔护卫着、加固着大地——我们的家。

谦卦:上卦为坤,下卦为艮,为山在地下之象。朱熹说:“山至高而地至卑,乃屈止于其下,谦之象也。” (180) 山只能在地上,不会在地面下,这里说的山在地下,主要是为了说明谦这个道理。不过,山能屈尊,也足见出山敦厚谦和的品德。

贲卦:上卦为艮,下卦为离,为山下有火之象。这火可能是篝火,先民们围着篝火享受美食,载歌载舞,是何等美好的场面!《彖辞》将这种景象称为“文明”,并且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181) 人类是从山里走出来的,人类最初的文明的确是在山里创造的。山,完全有资格被称为文明的摇篮。

(1)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607页。

(2)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610页。

(3) 《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页。

(4) 〔汉〕许慎撰,〔宋〕徐铉等点校:《说文解字》,第1页。

(5) 〔汉〕许慎撰,〔宋〕徐铉等点校:《说文解字》,第452页。

(6)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43页。

(7) 《老子·第一章》,汤漳平、王朝华译注:《老子》,第2页。

(8)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35页。

(9)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626页。

(10)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638页。

(11) 郭丹、程小青、李彬源译注:《左传》,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902页。

(12) 陈桐生译注:《国语》,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573页。

(13)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589页。

(14)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157页。

(15)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561页。

(16)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626页。

(17)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675页。

(18)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589页。

(19) 《周易正义·序》,《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第4页。

(20)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569页。

(21)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606页。

(22)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6页。

(23)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28页。

(24)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571页。

(25) 〔清〕李光地编纂,刘大钧整理:《周易折中》,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版,第550页。

(26)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565页。

(27)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116页。

(28)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126页。

(29)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388页。

(30)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282页。

(31)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282页。

(32)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282页。

(33)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116页。

(34)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625页。

(35) 〔清〕李光地编纂,刘大钧整理:《周易折中》,第583页。

(36)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638页。

(37)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569页。

(38)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24页。

(39) 天地之道均社会化了,如《序卦传》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

(40)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561页。

(41)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2—5页。

(42)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307页。

(43)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371页。

(44)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372页。

(45)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648页。

(46)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649页。

(47)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617页。

(48)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617页。

(49) 〔清〕李光地编纂,刘大钧整理:《周易折中》,第598页。

(50)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225页。

(51)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561—574。

(52)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592页。

(53)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626页。

(54)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648页。

(55)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149页。

(56)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6页。

(57)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20页。

(58)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16页。

(59) 〔清〕李光地编纂,刘大钧整理:《周易折中》,第328页。

(60) 〔宋〕朱熹:《周易本义》,转引自〔清〕李光地编纂,刘大钧整理《周易折中》,第328页。

(61)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10页。

(62) 〔宋〕朱熹:《周易本义》,转引自〔清〕李光地编纂,刘大钧整理《周易折中》,第622页。

(63) 〔清〕李光地编纂,刘大钧整理:《周易折中》,第624页。

(64) 〔清〕李光地编纂,刘大钧整理:《周易折中》,第624页。

(65)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20页。

(66)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8页。

(67)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20页。

(68)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641页。

(69) 〔宋〕朱熹著,柯誉整理:《周易本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第29页。

(70)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671页。

(71)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657页。

(72)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28页。

(73)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38页。

(74) 〔清〕李光地编纂,刘大钧整理:《周易折中》,第331页。

(75)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650页。

(76) 〔清〕李光地编纂,刘大钧整理:《周易折中》,第657页。

(77) 〔清〕李光地编纂,刘大钧整理:《周易折中》,第331页。

(78)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30页。

(79)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31页。

(80)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32页。

(81)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150页。

(82)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34页。

(83)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655页。

(84)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149页。

(85) 〔清〕李光地编纂,刘大钧整理:《周易折中》,第346页。

(86) 〔清〕李光地编纂,刘大钧整理:《周易折中》,第332页。

(87)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641页。

(88)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641页。

(89)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28页。

(90)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157页。

(91)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372页。

(92)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454页。

(93)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166页。

(94)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38页。

(95) 汤漳平、王朝华译注:《老子》,第95页。

(96) 《论语·子罕》,杨伯峻:《论语译注》,第95页。

(97) 《论语·雍也》,杨伯峻:《论语译注》,第62页。

(98) 《庄子·知北游》,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63页。

(99) 〔南朝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633页。

(100) 〔清〕李光地编纂,刘大钧整理:《周易折中》,第38页。

(101)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42页。

(102)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35页。

(103) 〔清〕李光地编纂,刘大钧整理:《周易折中》,第413页。

(104) 〔清〕李光地编纂,刘大钧整理:《周易折中》,第413页。

(105) 〔清〕李光地编纂,刘大钧整理:《周易折中》,第413页。

(106) 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9页。

(107)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388页。

(108)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569页。

(109)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666页。

(110) 〔宋〕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853页。

(111)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275页。

(112)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274页。

(113) 〔清〕李光地编纂,刘大钧整理:《周易折中》,第165页。

(114)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315页。

(115) 〔清〕李光地编纂,刘大钧整理:《周易折中》,第186页。

(116) 〔清〕李光地编纂,刘大钧整理:《周易折中》,第186页。

(117)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315页。

(118)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317页。

(119) 〔宋〕朱熹:《周易本义》,转引自〔清〕李光地编纂,刘大钧整理《周易折中》,第87页。

(120)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133页。

(121) 〔宋〕程颐:《周易程传》,转引自〔清〕李光地编纂,刘大钧整理《周易折中》,第87页。

(122) 〔宋〕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第763页。

(123) 转引自黄寿祺、张善文译注《周易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154页。

(124) 〔清〕李光地编纂,刘大钧整理《周易折中》,第91页。

(125)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134页。

(126) 〔宋〕朱熹:《周易本义》,转引自〔清〕李光地编纂,刘大钧整理《周易折中》,第92页。

(127) 〔宋〕程颐:《周易程传》,转引自〔清〕李光地编纂,刘大钧整理《周易折中》,第92页。

(128)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143页。

(129) 〔魏〕王弼:《周易注》,转引自〔清〕李光地编纂,刘大钧整理《周易折中》,第434页。

(130)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142页。

(131) 〔宋〕程颐:《周易程传》,转引自〔清〕李光地编纂,刘大钧整理《周易折中》,第344页。

(132) 〔宋〕程颐:《周易程传》,转引自〔清〕李光地编纂,刘大钧整理《周易折中》,第344页。

(133) 〔魏〕王弼:《周易注》,转引自〔清〕李光地编纂,刘大钧整理《周易折中》,第345页。

(134) 〔清〕李光地编纂,刘大钧整理:《周易折中》,第345页。

(135) 〔清〕李光地编纂,刘大钧整理:《周易折中》,第158页。

(136)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265页。

(137) 〔清〕李光地编纂,刘大钧整理:《周易折中》,第157页。

(138) 〔清〕李光地编纂,刘大钧整理:《周易折中》,第158页。

(139) 〔清〕李光地编纂,刘大钧整理:《周易折中》,第160页。

(140)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271页。

(141)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653页。

(142) 〔宋〕程颐:《周易程传》,转引自〔清〕李光地编纂,刘大钧整理《周易折中》,第50页。

(143)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64页。

(144)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62页。

(145)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80页。

(146)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82页。

(147)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81页。

(148) 〔宋〕程颐:《周易程传》,转引自〔清〕李光地编纂,刘大钧整理《周易折中》,第65页。

(149)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91页。

(150)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95页。

(151) 〔宋〕程颐:《周易程传》,转引自〔清〕李光地编纂,刘大钧整理《周易折中》,第66页。

(152)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45页。

(153) 〔宋〕程颐:《周易程传》,转引自〔清〕李光地编纂,刘大钧整理《周易折中》,第40页。

(154) 〔清〕李光地编纂,刘大钧整理:《周易折中》,第68页。

(155)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421页。

(156) 〔宋〕程颐:《周易程传》,转引自〔清〕李光地编纂,刘大钧整理《周易折中》,第248页。

(157) 〔宋〕朱熹:《周易本义》,转引自〔清〕李光地编纂,刘大钧整理《周易折中》,第248页。

(158)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421页。

(159)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423页。

(160)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426页。

(161)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425页。

(162)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425页。

(163)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422页。

(164) 〔宋〕朱熹:《周易本义》,转引自〔清〕李光地编纂,刘大钧整理《周易折中》,第500页。

(165)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503页。

(166) 〔宋〕程颐:《周易程传》,转引自〔清〕李光地编纂,刘大钧整理《周易折中》,第519页。

(167)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502页。

(168) 〔清〕李光地编纂,刘大钧整理:《周易折中》,第298页。

(169) 〔清〕李光地编纂,刘大钧整理:《周易折中》,第298页。

(170)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506页。

(171) 〔宋〕程颐:《周易程传》,转引自〔清〕李光地编纂,刘大钧整理《周易折中》,第297页。

(172)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396页。

(173) 〔宋〕程颐:《周易程传》,转引自〔清〕李光地编纂,刘大钧整理《周易折中》,第113页。

(174)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282页。

(175)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364页。

(176)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517页。

(177)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517页。

(178)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454页。

(179)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216页。

(180) 〔宋〕朱熹:《周易本义》,转引自〔清〕李光地编纂,刘大钧整理《周易折中》,第96页。

(181)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第20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