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孔颜乐处

三、 孔颜乐处

居住的最高层次是乐居。在《论语》中,孔子多次谈到过快乐,但与居住相关的快乐,并不多。其中最为后人津津乐道的就是下面这两段话,甚有美学意味: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11)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12)

这两段话,都谈到了快乐,并且采用一种非常优美、富有节奏感的语言。反复品读,一种文字之美、人性之美、境界之美跃然纸上。钱穆先生也说:“本章风情高邈,可当一首散文诗读。学者惟当心领神会,不烦多生理解。” (113) 这样的快乐,是孔子十分推崇,甚至有些自鸣得意的。但从客观的物质条件来看,这样的生活是极为简陋,甚至贫瘠窘迫的。第一段,孔子首先讲到了颜回的生存状况:一竹筐饭,一瓜瓢水,居住在破旧的巷子里。在这种环境下,无论是卫生,还是景观,都不可能好。因此,大家看到颜回的处境,是“不堪其忧”,都受不了这种窘迫的处境,恨不得赶紧脱离,但奇怪的是,颜回与众人不同,他乐在其中。而且孔子用了一个“改”字,意思是说,颜回不改变他的快乐,言下之意是,这种快乐已经在颜回身上出现很久了。对于颜回的这种快乐,孔子的态度是在首尾都感叹道“贤哉”,这种赞叹之意,已经是溢于言表了。

第二段,孔子同样先谈到了物质条件。吃着粗饭,喝着白水,枕头也没有一个,只好弯着胳膊作枕头。这样的物质生活极为简单,甚至可以说有些匮乏。但孔子说,乐也在这其中。对于众人孜孜以求的富贵,孔子不是刻意地回避,而是区分情况,如果是不义之财,那就没有什么好羡慕的。

这两段话有一些共同之处:都谈到了快乐,都不具备良好的居住环境,都缺乏丰富充盈的物质资源。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要获得这种快乐,就必须舍弃良好的物质条件。孔子告诉我们的是,要获得这种快乐,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外在的物质条件,而是内在的修养和境界。

首先,内在的修养和境界首先是仁德的自我认知和证成。孔子说:“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114) 颜回是“不改其乐”,换言之,他已经长久地居于快乐之中。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颜回能够长久地体会和践行自我内心的“仁德”。孔子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115) “三月”并不是实际时间,只是代指时间很长。正是因为颜回可以做到长时间不背离仁德,才能异于一般人,才能更仔细地体会仁德的内在美好,从而能够感受常人得不到的快乐。孔子还谈到了颜回的一个过人之处:“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116) 孔子门生众多,虽然他不吝赐教,但能够对孔子的话不懈怠的学生,只有颜回一个。大多数人只是浅尝辄止、权且听之,或叶公好龙,颜回却长期保持一颗真正的向学之心。这说明,颜回对孔子所说的仁、道,并不是停留在一种知识层面上的理解,而是上升为一种情感层面的认同、接纳和喜悦。正是这种内心的近似美感的情感,让颜回能够长久地坚持学习,也成就了颜回的快乐。

其次,内在的修养和境界可以帮助人们超越物质条件的限制。有一次,孔子想要到化外之地九夷居住。有人就说:“那个地方太简陋,文化闭塞,怎能住下呢?”孔子的回答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117) 有君子去住,就不简陋了。一个君子到了九夷,是会带去很多金银财宝,然后把九夷的居住环境变得富丽堂皇,从而不“陋”吗?孔子所说的,明显不是这个意思。这里的“君子”,有孔子自居的意味。这里的“陋”,当然有物质条件贫乏之义,但更重在精神上的荒芜。物质财富是可以被人夺取的、被人摧毁的,但精神的财富是任何人都抢不走、毁不掉的,可以随身相伴的。人居于环境之中,要享受快乐,外在的物质环境固然重要,但真正重要的是人内心的环境。富丽堂皇的宫殿,璀璨耀眼的珠玉,掩不住深宫的幽怨孤寂;破窗断垣的住所,家徒四壁的清寒,同样掩不住内心的安适快乐。

最后,内在的修养可以令人通达天地境界。乐居之乐,在孔子看来,最高层次是居于仁,乐于天地。孟子更是非常明确地点出,儒者的真正宅院,不在泥瓦之中,而在于仁。“仁,人之安宅也。” (118) 仁,是人最安稳的住宅。有仁相伴,心才能真正地安。苏轼也有言:“此心安处是吾乡。”真正的故乡,不是地理位置上的故乡,而是心所安处。以仁为宅院,反复践行,反复体察,久而久之,可以通达天地。因为“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119) 。仁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能够充分实现仁德,才能充分实现万物本性的要求。能够充分实现万物本性的要求的人,才有可能助成天地的造化及养育之功。可以助成天地的造化及养育之功,就可以与天地并列为三了。

达到天地境界,意味着人所获得的快乐是无比充盈而美好的,早已胜却人世间其他凡俗的快乐。这种快乐,不再停留在理性,也不再停留在道德层次,而是进入了宗教的、美学的层次,是一种妙不可言、冷暖自知的神秘体验。李泽厚先生说:“中国传统所追求的道德最高境界或道德人格的完成形态,乃是‘自由意志’的道德力量不再有对感性情欲的束缚性、控扼性、强制性、主宰性的突出显现,而是让它(道德力量、自由意志)沉浸在非欲非理、无我无他、身心俱忘的某种‘天人合一’,即理性与情欲合一的心理状态中,似乎‘与天地万物合为一体’,从而自自然然地或安贫乐道或见义勇为,或视死如归或从容就义……‘以美储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而为一,真是‘万物皆自得,心灭境无侵’,由道德而超道德。” (120) 孔颜乐处正是一种化境,化掉了道德律令和自我欲求之间的冲突,化掉了人我之间的界限,化掉了物质和精神之间的隔阂,化掉了肉体对精神的束缚,让一个“小我”在静谧之中浑然与天地同体,提升为“大我”,从而荡漾在宇宙的广大怀抱,沉浸于天地的生生大德中。这种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环境,是参赞天地的环境,是礼仪仁德的环境,是自我生命觉醒和提撕的环境,更是“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之境。处于这样的环境,获得如此的至乐,对于众人孜孜以求的富贵,自然视若浮云;对于众人避之不及的穷厄,理应处之泰然。因为从天地之大道,从生命之大我看来,贵贱高低只是处于低层次觉悟时的执着迷惘,只是在功利境界之中的权且之道、方便法门,而真正的快乐是内心仁德的自然流荡,是天地万物的浑然一体!孔子“乐居”之意也呼之欲出:源乎物质之环境,进而求索、改善物质之环境,终而借由择善固执、自我仁德之坚持、精神家园之守卫,超越物质之环境,通达宇宙创化不已之秘境、天地生生大德之神境!

(1) 蔡仁厚:《中国哲学史》,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09年版,第51页。

(2) [德]卡尔·雅斯贝尔斯:《大哲学家》,李雪涛主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9页。

(3) [德]卡尔·雅斯贝尔斯:《大哲学家》,李雪涛主译,第18页。

(4) 汤恩佳、朱仁夫:《孔子读本》,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序言。

(5) 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附录《论语词典》,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23页。

(6) 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附录《论语词典》,第235页。

(7) 《论语·泰伯》,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第83页。

(8)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03页。

(9) 《论语·阳货》,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第187—188页。

(10) 《论语·为政》,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第11页。

(11) 《论语·卫灵公》,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第162页。

(12) 王文锦译解:《礼记译解》下,第739页。

(13) 《论语·乡党》,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第104页。

(14) 《论语·乡党》,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第107页。

(15) 《论语·八佾》,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第24页。

(16) 《论语·八佾》,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第31页。

(17) 《论语·宪问》,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第151页。

(18) 《论语·雍也》,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第59页。

(19) 《论语·里仁》,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第37页。

(20) 《论语·子罕》,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第95页。

(21) 《论语·宪问》,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第156页。

(22) 《论语·雍也》,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第62页。

(23) 陈望衡:《再论环境美学的当代使命》,《学术月刊》2015年第11期,第122页。

(24) 《论语·子罕》,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第95页。

(25) 《论语·子罕》,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第92页。

(26) 《孔子家语·三恕》,王国轩、王秀梅译注:《孔子家语》,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92页。

(27) 《说苑·杂言》,〔汉〕刘向撰,向宗鲁校证:《说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435—436页。

(28) 《论语·子罕》,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第95页。

(29) 《论语·子罕》,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第95页。

(30) 《论语·子罕》,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第95页。

(31) 《论语·泰伯》,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第80页。

(32) 《论语·泰伯》,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第80页。

(33) [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杨通进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序言第3页。

(34) 《尚书·盘庚中》,王世舜、王翠叶译注:《尚书》,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15页。

(35) 《论语·八佾》,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第27页。

(36) 《论语·雍也》,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第64页。

(37) 陈望衡:《环境伦理与环境美学》,《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第117页。

(38) 《论语·雍也》,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第58页。

(39) 《论语·宪问》,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第157页。

(40) 《论语·乡党》,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第107页。

(41) 《史记·孔子世家》,韩兆琦译注:《史记》(五),第3743页。

(42) 〔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1499页。

(43) 《史记·孔子世家》,韩兆琦译注:《史记》(五),第3784页。

(44) 《论语·季氏》,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第177页。

(45) 程倩春:《敬畏自然——论生态文明的自然观基础》,《自然辩证法研究》2014年第3期,第85、87页。

(46) 《尚书·多方》,王世舜、王翠叶译注:《尚书》,第281页。

(47) 《尚书·多方》,王世舜、王翠叶译注:《尚书》,第282页。

(48) 《尚书·康诰》,王世舜、王翠叶译注:《尚书》,第180—181页。

(49) 《尚书·蔡仲之命》,王世舜、王翠叶译注:《尚书》,第462页。

(50) 《尚书·泰誓中》,王世舜、王翠叶译注:《尚书》,第436页。

(51) 《论语·阳货》,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第185页。

(52) 《论语·卫灵公》,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第162页。

(53) 《论语·为政》,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第11页。

(54) 《论语·里仁》,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第37页。

(55) 《论语·子罕》,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第88页。

(56) 《论语·述而》,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第72页。

(57) 《论语·卫灵公》,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第161页。

(58) 《论语·宪问》,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第156页。

(59) 《论语·先进》,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第118—119页。

(60) 杨儒宾:《从〈五经〉到〈新五经〉》,台北: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13年版,第116页。

(61) 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19—220页。

(62) 《论语·公冶长》,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第43—44页。

(63) 《论语·微子》,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第194页。

(64) 《论语·微子》,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第194页。

(65) 《论语·泰伯》,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第82页。

(66) 〔清〕刘宝楠撰,高流水点校:《论语正义》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303页。

(67) 《孟子·离娄下》,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第194页。

(68) 《孟子·尽心上》,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第301页。

(69) 《论语·阳货》,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第183页。

(70) 《论语·八佾》,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第23页。

(71) 《论语·宪问》,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第151页。

(72) 《论语·八佾》,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第31页。

(73) 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第32页。

(74) 钱穆:《论语新解》,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第70页。

(75) 《论语·子路》,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第133—134页。

(76) 《论语·子路》,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第136—137页。

(77) 《论语·里仁》,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第38页。

(78) 《论语·季氏》,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第172页。

(79) 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第174页。

(80) 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第174页。

(81) 〔清〕刘宝楠撰,高流水点校:《论语正义》下,第649页。

(82) 〔清〕刘宝楠撰,高流水点校:《论语正义》下,第650页。

(83) 《论语·子张》,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第200页。

(84) 《论语·里仁》,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第35页。

(85) 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第35页。

(86) 《荀子·劝学》,方勇、李波译注:《荀子》,第3页。

(87) 《论语·卫灵公》,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第170页。

(88) 《论语·颜渊》,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第131页。

(89) 《论语·阳货》,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第181页。

(90) 《论语·学而》,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第4页。

(91) 《论语·子路》,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第135页。

(92) 《中庸·第二十章》,陈晓芬、徐儒宗译注:《论语·大学·中庸》,第324页。

(93) 《论语·为政》,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第20—21页。

(94) 《论语·阳货》,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第188页。

(95) 《论语·阳货》,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第188页。

(96) 《论语·八佾》,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第24页。

(97) 《中庸·第十三章》,陈晓芬、徐儒宗译注:《论语·大学·中庸》,第307页。

(98) 《论语·雍也》,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第65页。

(99) 《论语·颜渊》,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第123页。

(100) 傅佩荣主编:《孔子辞典》,北京:东方出版社2013年版,第267页。

(101) 《论语·颜渊》,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第123页。

(102) 钱穆:《论语新解》,第283页。

(103) 《论语·学而》,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第9页。

(104) 《论语·宪问》,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第145页。

(105) 《论语·子路》,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第136页。

(106) 钱穆:《论语新解》,第312页。

(107) 《论语·公冶长》,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第48页。

(108) 《论语·颜渊》,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第129页。

(109) 《孟子·离娄上》,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第194页。

(110) 《论语·颜渊》,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第129页。

(111) 《论语·雍也》,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第59页。

(112) 《论语·述而》,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第70—71页。

(113) 钱穆:《论语新解》,第166页。

(114) 《论语·里仁》,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第35页。

(115) 《论语·雍也》,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第57页。

(116) 《论语·子罕》,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第93页。

(117) 《论语·子罕》,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第91页。

(118) 《孟子·离娄上》,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第172页。

(119) 《中庸·第二十二章》,陈晓芬、徐儒宗译注:《论语·大学·中庸》,第335页。

(120) 李泽厚:《回应桑德尔及其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版,第13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