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天地为本”
2025年09月26日
二、 “以天地为本”
在肯定人与天地有这样一种血缘性的关系后,《礼记》提出“以人为本”的观点:
故圣人作则,必以天地为本,以阴阳为端,以四时为柄,以日星为纪,月以为量,鬼神以为徒,五行以为质,礼义以为器,人情以为田,四灵以为畜。以天地为本,故物可举也。以阴阳为端,故情可睹也。以四时为柄,故事可劝也。以日星为纪,故事可列也。月以为量,故功有艺也。鬼神以为徒,故事有守也。五行以为质,故事可复也。礼义以为器,故事行有考也。人情以为田,故人以为奥也。四灵以为畜,故饮食有由也。 (2)
这段话实质是说尊重自然,顺从自然。这里用到的概念是“本”“端”“柄”“纪”“量”“徒”“质”,强调自然对于人为的决定性作用,包括承基、指导、规范、启示、激励等。这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它也谈到礼义、人情。如果说,天地、阴阳、四时、日星、月、五行侧重于自然环境,那么,礼义、人情则侧重于社会环境。说“礼义以为器,故事行有考也”,是将礼义的功能归于“器”。器为工具,虽地位不及天地,但对人的行为具有更为直接的指导作用,有礼义在前,就有榜样可依。说“人情以为田,故人以为奥也”,强调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办事的重要性,也是切合实际的。至于“四灵以为畜,故饮食有由也”,那是说人造自然的作用了,“四灵”指四种家畜,有了人工蓄养的动物,饮食就不成问题了。这句话虽然平易,但道出了人与自然的另一种关系:人其实是可以有限地改造自然,让自然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