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家园意识
《礼记》的环境观表现出中华民族的家园意识:
第一,多元共处,相互交通。
《王制》云:
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中国、夷、蛮、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备器。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 (21)
这段话中说的“中国”,是指中原地区,中原地区与四周的夷、蛮、戎、狄合而为“五方”。五方就是中华民族,其活动的区域就是周朝的版图,即当时的中国。夷、蛮、戎、狄的生活方式不同,饮食上有的不火食,有的不粒食;衣着上有的披发文身,有的披发衣皮。但“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备器”,就是说,他们都有自己安适的居处、和美的食物、适宜的衣着、便利的生活、完备的器具。五方的人民,虽然“言语不通,嗜欲不同”,但都有“达其志”即表达自己心愿的要求,都有“通其欲”即沟通大家的欲求。
第二,以礼治国,天下大顺。
这样多不同的民族聚在一起,构成一个国家,何以治理这个国家?以礼。礼是治国的利器,礼是什么?《礼运》说:
故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也;为礼不本于义,犹耕而弗种也;为义而不讲之以学,犹种而弗耨也;讲之于学而不合之以仁,犹耨而弗获也;合之以仁而不安之以乐,犹获而弗食也;安之以乐而不达于顺,犹食而弗肥也。 (22)
《礼运》说,礼之本在于义,而获得义是需要学习的。学,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合仁。合仁,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是“安乐”,安乐体现在行为上,则是“顺”。“大顺者,所以养生、送死、事鬼神之常也。” (23) 也就是说懂得了“大顺”之理,人生就顺利了。那么,它为国家、为社会带来什么好处呢?
四体既正,肤革充盈,人之肥也。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大臣法,小臣廉,官职相序,君臣相正,国之肥也。天子以德为车,以乐为御,诸侯以礼相与,大夫以法相序,士以信相考,百姓以睦相守,天下之肥也。是谓大顺。 (24)
“大顺”带来的好处很清楚:家庭和美了,社会和谐了,国家强大了,百姓富足了。
第三,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25)
这段文字清晰地描绘出中华民族关于社会的理想。这个理想的基本点是“天下为公”。具体来说,就国家层面来说,要选贤任能,讲公平;就社会层面来说,要讲信修睦,重诚信;就个人层面来说,要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有仁爱。公平、诚信、仁爱三者具备,社会就安定和谐了。这个和谐社会,孔子称之为“大同”。百姓在这样的社会生活,是幸福的。孔子认为,这种社会在禹、汤、文王、武王、成王、周公时代出现过,现在没有了。其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失去了礼。在孔子看来,礼是治国的唯一法宝。在接着上面那段文字之后,孔子感叹道:“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诗曰:‘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是故夫礼必本于天,殽于地,列于鬼神,达于丧、祭、射、御、冠、昏、朝、聘。是故圣人以礼示之,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 (26) 礼为国家制度、行为法则大全,相当于今天的法律的全部,再加上行政规则、道德规则等。由于礼需体现为一定的程序、仪式,合适的形式与真美的内容相统一,显现出一种大全的美,所以,孔子所说的以礼治国,包含有真善美三个方面的内容,为以法治国、以德治国、以美治国的综合。
孔子的大同社会没有提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但这并不等于说不需要这种和谐,事实上,社会的和谐,不仅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的以礼相待,也依赖于人与自然之间的以礼相待。《礼记》认为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需要礼制存在。
《礼记》中的理想社会综合了人与人、人与环境的诸多和谐关系,而展现出来的是美:
言语之美,穆穆皇皇;朝廷之美,济济翔翔;祭祀之美,齐齐皇皇;车马之美,匪匪翼翼;鸾和之美,肃肃雍雍。 (27)
中华民族心目中的社会美,就是如此地辉煌、雄壮、美妙,不仅激起人们无限的向往,也激发人们为之奋斗不已!
(1) 《礼记·礼运上》,王文锦译解:《礼记译解》,第300页。
(2) 《礼记·礼运上》,王文锦译解:《礼记译解》,第301页。
(3) 《礼记·礼器上》,王文锦译解:《礼记译解》,第326页。
(4) 《礼器》说的“天道至教”实例,译成白话大体是:宗庙举行祭祀,堂上,罍尊宜置于阼阶,牺尊宜置于西方;堂下,大鼓设在西方,小鼓设在东方。君位在堂上面南的阼阶的主位,夫人立在西房之中。太阳出于东,月亮出于西,此种阴阳分际,即夫妇之位的分际。行礼时,君去西边酌牺尊的酒,夫人去东边酌罍尊的酒,象征着日东出而西行,月西出而东行。这两种礼节在堂上交互作用,乐则在堂下呼应,这就是和谐之至啊!
(5) 《礼记·经解下》,王文锦译解:《礼记译解》,第728页。
(6) 《礼记·曲礼下》,王文锦译解:《礼记译解》,第43页。
(7) 《礼记·王制上》,王文锦译解:《礼记译解》,第169页。
(8) 《礼记·祭义下》,王文锦译解:《礼记译解》,第696页。
(9) 《礼记·祭义下》,王文锦译解:《礼记译解》,第790页。
(10) 《礼记·月令上》,王文锦译解:《礼记译解》,第197—198页。
(11) 《礼记·月令上》,王文锦译解:《礼记译解》,第198页。
(12) 《礼记·月令上》,王文锦译解:《礼记译解》,第202页。
(13) 《礼记·月令上》,王文锦译解:《礼记译解》,第205页。
(14) 《礼记·月令上》,王文锦译解:《礼记译解》,第212页。
(15) 《礼记·月令上》,王文锦译解:《礼记译解》,第215页。
(16) 《礼记·月令上》,王文锦译解:《礼记译解》,第232页。
(17) 《礼记·月令上》,王文锦译解:《礼记译解》,第232页。
(18) 《礼记·月令上》,王文锦译解:《礼记译解》,第197—198页。
(19) 《礼记·月令上》,王文锦译解:《礼记译解》,第201页。
(20) 《礼记·月令上》,王文锦译解:《礼记译解》,第205页。
(21) 《礼记·王制上》,王文锦译解:《礼记译解》,第176页。
(22) 《礼记·礼运上》,王文锦译解:《礼记译解》,第305页。
(23) 《礼记·礼运上》,王文锦译解:《礼记译解》,第306页。
(24) 《礼记·礼运上》,王文锦译解:《礼记译解》,第306页。
(25) 《礼记·礼运上》,王文锦译解:《礼记译解》,第287页。
(26) 《礼记·礼运上》,王文锦译解:《礼记译解》,第289页。
(27) 《礼记·少仪下》,王文锦译解:《礼记译解》,第49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