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中”:“发于事业,美之至也”

五、 “黄中”:“发于事业,美之至也”

无私、顺动等优秀的品德支撑着大地资生、作物的功能,同时也造就了大地的美。关于大地的美,坤卦的六三爻、六五爻有鲜明的表述。先看六三爻:

六三,含章可贞。

“含章”是说将“章”即美蕴含于内;“可贞”是肯定词,意谓此举是正确的。“含章”对中国美学建构意义巨大:

第一,重视内在的美。

这可以分为两翼:一、 以善为美。主要体现在儒家的审美观上。儒家认为,于君子来说,人生意义第一是“内圣”,其次是“外王”。“内圣”指内在的道德品质的修养,内在的道德品质就是善。这样的人生观影响了审美观。人事审美重善,自然审美也重善。孔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96)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97) 二、 以真为美。这主要体现在道家的审美观上。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98) 天地之“大美”何在呢?不在天地之外在形象,而在天地之理,这天地之理就是“道”,用今天的概念来说就是“真”。

第二,重视含蓄的审美风格。

当审美对象最优秀的东西被蕴含于内,这种美就具有一种特别的风格、特别的魅力。于审美者,虽然增加了一定的审美难度,但增加了不少情趣。中华民族非常重视这种含蓄的审美风格。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刘勰最早从审美上肯定了这种风格,名之为“隐”。他在《文心雕龙·隐秀》中说:“是以文之英蕤,有秀有隐。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范文澜先生注曰:“重旨者,辞约而义丰,含味无穷,陆士衡云:文外曲致,此隐之谓也。独挺者,即士衡所云‘一篇之警策’也。” (99) 后来关于这种重“隐”的风格,常用的概念为“含蓄”。

特别值得一说的是,含蓄成为中国古典美学最高范畴——“意境”(境界)说的重要内涵。

坤卦的六五爻云“黄裳元吉”。这四个字对于中国古典美学亦影响深远。

关于黄裳,朱熹的解释是:“黄,中色。裳,下饰。” (100) 为什么在这里用到“黄”这种颜色呢?因为坤卦说的是大地,它的本色为黄。又为何说到中?因为六五爻是阴爻居阴位,得中,这六五爻是主卦之爻,它的性质决定着一卦的吉凶。用黄裳这女子的下饰来喻地的原因,一是女子为阴,地也为阴;二是天上地下,用下饰显示地谦卑的品德也很合适。

这一点在美学上的重要影响,主要是建构了中华民族以“黄中”为尊的审美意象。《周易·文言传》云:

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 (101)

这段话二十几个字,两处用到“美”字,其主旨就是论美。它所论的美有以下几种。

第一,“中”之美。

“中”是此句关键词之一。坤的《象传》云:“‘黄裳元吉’,文在中也。” (102) 也强调“中”的意义。“中”有内的意义,故朱熹说:“文在中而见于外也。” (103) 程颐也说:“内积至美而居下。” (104) 谷家杰说:“中德之发为文治也。” (105) 很明显,中之美就是内之美,内之美就是德之美,这些观点与“含章可贞”是一致的。

第二,“正”之美。

坤卦的六五爻不仅“中”,而且“正”,因为它是阴爻居阴位。《文言传》说它“正位居体”。“正”在《周易》中为“正道”,正道为天道,它既是自然规律的体现也是人伦规律的体现。通常我们也将“正”表述为“真”。因此,“正”之道即“真”之美。

第三,“黄”之美。

坤卦六五爻将黄色凸显出来是有重要意义的,黄是大地的颜色,也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黄帝的名号。《文言传》说黄这种色彩的美为“美之至”,既是对于大地的礼颂,也是对黄帝的礼颂。

战国时产生的五行说,将黄色派属为土之色。而在五行中,土居中。基于“五行”说在中国后世的巨大影响,“黄中”说深入到中华民族的文化骨髓之中,构成中华民族审美的重要特色,而且在世界诸民族的审美中独一无二。

第四,柔之美。

《周易》以阴阳为基,作为六十四卦之首的乾坤二卦实为六十四卦之纲。乾为纯阳之卦,坤为纯阴之卦。阳为刚,阴为柔。刚柔的含义很多,有偏于物性方面的,有偏于品德方面的,也有偏于审美方面的。从审美角度视刚柔,则这是两种不同品性、风格的美。按《周易》,阳刚美之集大成者为天,阴柔美之集大成者为地。值得注意的是,天、地各可分出刚柔来。阳刚阴柔两种美既相分又相合。按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重视阴阳、刚柔相合,于是,在审美上也特别推崇刚柔相济之美,即苏轼所说的“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 (106)

从理论上来看,天、阳、刚在人们的生活中应占主导的地位,它是主心骨,是方向,但是人们的生活毕竟是实际的、琐碎的。人仰望着天、尊崇着天,但立足于地、生存于地、爱恋着地。因此,不管是在伦理层面,还是在审美层面,地、阴、柔总是体现为生活的主流。

无比丰饶的地和能量无限的天,是生命之源,是生命之流,是人类的家,也是诸多动植物的家,是所有生灵共同的家。天地造就人类的肉体,创造人类的精神,培育人类全部的真善美。正如《周易·姤卦·彖辞》所云:“天地相遇,品物咸章也。” (107) 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尊崇天地,敬畏天地,遵循天道,顺从地道,与天地合一:“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系辞上传》) (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