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的性质

第一节 天地的性质

《管子》中有“天地”这一概念。天地作为一个整体概念,为宇宙之总称。

天地,万物之橐也,宙合有橐天地。天地苴万物,故曰:万物之橐。宙合之意,上通于天之上,下泉于地之下,外出于四海之外,合络天地以为一裹。散之至于无间,不可名而山。是大之无外,小之无内,故曰:有橐天地。 (1)

这话最重要的观点是“宙合”这一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建立在“天地,万物之橐”的基础上的,奠定了天地作为环境的性质。

第一,宙合,强调天地是万物之橐。

“天地,万物之橐”这一说法与《老子》有类似之处。《老子》说:“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2) 但老子强调的不是橐的意义,而是天地虚与动的性质。

天地为万物之橐,说明它是物质的,这将万物囊括在内的特质同环境的第一义——“环人之境”是切合的。天地不只是将人囊括在内,也将万物囊括在内,这万物中除了人有生命,动物植物也有生命。因此,天地不仅是人之橐,也是动物和植物之橐,一言以蔽之,它是生命之橐。

第二,宙合,强调天地是无限的。

上面的引文中,《管子》将天地推至无限,说它“大之无外,小之无内”,实际上提出了宇宙的无限性问题。

环境有没有无限的意义呢?这就要看人们的视界了。环境是可以按视界大小分成无数个层次的。按联系的观点,天地间诸事物都是有联系的,只是有些为直接联系,有些为间接联系,有些联系重要,有些不重要。

就人与环境的联系的重要性来说,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又是有所区别的。大体上,就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而言,受影响的“人”一般限于个体,或相对有限的群体。而就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而言,受影响的“人”就不限于个体了,小而言之,它是某一个地区的人,大而言之,是人类。

《管子》认为天地“大之无外,小之无内”,这说明它的环境观更多地趋向于自然环境观。这种环境观于全球化的今天尤其有参考价值。

第三,宙合,强调在天地中生存的人处事有“当”与“不当”的区别。

《管子》说:

多内则富,时出则当。而圣人之道,贵富以当。奚谓当?本乎无妄之治,运乎无方之事,应变不失之谓当。变无不至,无有应,当本错,不敢忿,故言而名之曰宙合。 (3)

宙合理论的要义是什么呢?《管子》提出“当”。《管子》拎出一个“富”字与“当”相配。当不是富的反义词,但富未必得当。富而不出,这富就不当了。《管子》认为“圣人之道”,贵在“富以当”,既富又当。《管子》已经意识到,天地之所以生生不息,充满活力,就是因为它有进有出。于此,《管子》提出“当”的定义:“本乎无妄之治,运乎无方之事,应变不失之谓当。”这一定义提出三个重要概念:“本”“运”“应变”。“本”的是“无妄”,“无妄”——真实,可以理解为真理。“运”的是“无方”,“无方”——没有定准,可以理解为新情况,将真理用到新情况,是“运”。整个过程是“应变”,应要做到不失,才能称作“当”。

对这三个概念,《管子》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天不一时,地不一利,人不一事。” (4) “不一时”,说明它是有“时”的。有时即有规律,但规律不是死板的,它的表现形式总是不同的,这就叫“不一时”。正是因为这样,人们就要“不一事”,即善于根据规律的不同表现形式而从事相应的活动。《管子·宙合》中的结论是:“……夫天地一险一易,若鼓之有楟,擿挡则击。言苟有唱之,必有和之,和之不差,因此尽天地之道。” (5)

《管子》提出“和”这一重要概念。这里说的和,原是音乐之和,用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强调人与天和。这人与天和,就是“尽天地之道”。只有尽天地之道,才能达到在天地间成功地生存与发展的目的。

“本”“运”“应变”这三个概念概括了人在环境中生存发展的基本法则,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就是用在今日,也是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