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德:“元亨利贞”“美利利天下”“天行健”

三、 天德:“元亨利贞”“美利利天下”“天行健”

关于天德,《周易》中有两种表述。

(一) 天德为“元”“亨”“利”“贞”

元、亨、利、贞本为乾卦的卦辞。四个字,有两种断句法,一是一字一断,二是两字一断。第一种断句法使用较多。这样,元、亨、利、贞就有四个意思,这四个意思,在《文言传》中得到着力阐发:

“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 (61)

按《文言》的解释,元为善长,即第一善;亨为嘉会,即最多的嘉;利为义和,即社会和谐;贞为事干,即办事守住正道。

后世儒家将元、亨、利、贞立为天的四德,对这四德的解释并不拘守《文言传》,最接近乾卦卦辞的解释,应是朱熹的。朱熹在《周易本义》中说:

元者,生物之始,天地之德,莫先于此,故于时为春,于人则为仁,而众善之长也。亨者,生物之通,物至于此,莫不嘉美,故于时为夏,于人则为礼,而众美之会也。利者,生物之遂,物各得宜,不相妨害,故于时为秋,于人则为义,而得其分之和。贞者,生物之成,实理具备,随在各足,故于时为冬,于人则为智,而为众事之干,干,本之身,而枝叶所依以立者也。 (62)

朱熹大抵上从天与人两个层面阐发。天,在朱熹这里主要理解为天时——时间维度上的天。从时间维度认识天,则天分为春、夏、秋、冬。按天地生物之功来看春夏秋冬,它们各有其功:春生物之始,夏生物之通(通达,茂盛),秋生物之遂,冬生物之成。这种理解切合乾卦卦辞的本义,因为乾卦以天为主要象征,论的是天道。以今天的概念,它论的是自然之道。这自然是人的生存环境,因而它是环境。朱熹对于天道的这种阐述最值得我们肯定的有三点:

第一,它重生命整体。天道之功,首在生物。物之中,首在生命之物。朱熹在这里没有将生命概念凸显出来,但从他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他说的物显然是生命之物。生命之物,又首在人的生命。然朱熹既不将生命之物与非生命之物区分开来,又不将人的生命与其他生灵之物的生命区别开来,这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呢?可能一是因为,生命物与非生命物是一体的,是非生命之物为生命之物提供种种资源,生命之物才得以生存、发展。二是人的生命与其他生灵的生命也是一体的,它们之间不仅存在着吃与被吃的生物链关系,还存在着在地球上共荣共享共乐的生物园的关系。试想,如果春天没有青草,没有鲜花,该是多么地乏味!从完全的生态视野看自然,的确自然界不只有生物链存在,还有生物园存在。

第二,它重各正性命。“各正性命”是乾卦的《彖辞》说的,朱熹这段话没有用到这四个字,但是,意思是有的。春夏秋冬之所以对于生物有着不同的意义,关键在各物在春夏秋冬得到了“各正性命”的机会与条件。各正性命的结果必然是两点:一是“物各得其宜”“随在各足”,因而实现各自的利。二是整体世界实现了和——太和。其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物各得其宜,这个世界就有序了。不是都为生为有序,而是各得其宜为有序。所谓其宜,就是该生则生,该灭则灭,你生我灭,我生你灭。这种良性的生态关系,维持着自然生命总体上的可持续繁荣发展。这就是和,最大的和——太和。“各正性命,保合太和”是天道,也是天德。德实现着道,道体现为德。手段即目的,目的即手段。

朱熹对“四德”的理解,关键在“宜”,各物均得其宜,因宜得利,因利得生,因生得和。李光地在阐述“四德”时强调“自然”,认为“元者,善之长也”四句是说“天德之自然” (63) 。李也说这是一种“爱”:

此天德之自然,其在君子所当从事于此者,体者,以仁为体,仁为我之骨,我以之为体,仁皆从我发出,故无物不在所爱,所以能长人,欲其所会之美,当美其所会,盖其厚薄亲疏尊卑小大相接之体,各有节文,无不中节,即所会皆美,所以能合于礼也,能使事物各得其宜,不相妨害,自无乖戾而各得其分之和,知其正之所在,固守而不去,故足以为事之干。 (64)

此话很深刻,足以见出儒家特殊的生态伦理观。在儒家看来,天德在自然,自然之体在仁,体实为性,从体发出也就是从性发出。既然仁为性,那么从性发出,也就是从仁发出。仁为爱。此爱出自性,那就是出自体。出自体的爱,是真爱,即爱所当爱。无物不在所爱,即无物不在正其性命,既正其性命,就能获得很好的生长。能实现自己的生命,就是美,美既为正性所然,那么,美就为自然。在自然(本性)这里,真善美实现了统一。

第三,元、亨、利、贞四德的灵魂是大公无私。乾《文言传》云:“《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 (65) “美利”既可以理解为美的利,也可以理解成美和利。如是前者,则强调此利不是小利,不是常利,而是大利、殊利。如是后者,那么美指赐予人的精神财富,利则是赐予人的物质财富。

(二) 天德为“健”

关于天德为健,《易传》中多有表述: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象传》) (66)

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文言传》) (67)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系辞下传》) (68)

《象传》将天德归为一个字:健。《系辞传》加“至”,为“至健”,说的还是健。《文言传》衍化为“刚健中正”,并加“纯粹精”三字,强调刚健中正所达到的程度。

总起来看,还是将天德理解为“健”比较符合《周易》主旨。

健作为天德,它的涵意是多元的,主要有刚、行、固、久。刚,指天道是有力量的,它以无限的力量维持着宇宙的存在,是生命能量之源;行,指天道是运动的、变化的,它在运动中存在,故为动在,它在变化中发展,故为化展;稳,指天道是稳定的;久,指天道是长久的。

人法天,所以,天行健,君子以强不息。

《易》学中,也有将《文言》中的“刚健中正”作为天德的。以四字为德,健只是其中之一,地位就大为降低了。朱熹是这样理解的:“刚以体言,健兼用言,中者其行无过不及。正者,其立不偏,四者乾之德也。纯者,不杂于阴柔。粹者,不杂于邪恶。盖刚健中正之至极,而精者又纯粹之至极也。” (69) 此种说法也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