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的环境意识:测天顺时

第一节 《尚书》的环境意识:测天顺时

中华民族最早的环境意识来自对于天象、地象的认识。这种认识夹杂着两种意识:一是崇拜意识,将天地看作神灵,无比地敬畏;一种是科学意识,将天地看作认识对象。无论是崇拜,还是认知,为的都是在天地之间,即在自然环境间生存。中华民族的这种环境意识,在《尚书》中处处可见。《尧典》云:

(尧)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厥民析,鸟兽孳尾。申命羲叔,宅南交,曰明都。平秩南讹,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鸟兽希革。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饯纳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虚,以殷仲秋。厥民夷,鸟兽毛毨。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隩,鸟兽鹬毛。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允厘百工,庶绩咸熙。” (1)

这段话的大意是:尧命令掌管天象的羲氏、掌管地象的和氏推算出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制定历法,将此历法恭敬地传授给百姓;又分头命令羲仲、羲叔、和仲、和叔等,进行一系列的兼具审美性和科学性的观测工作。

尧让羲仲居住在嵎夷,那里也称旸谷。羲仲就在那里恭迎日出,由此测定太阳东升的时刻(平秩东作)。这个时节,白天与夜晚时间相等(日中),朱雀七宿黄昏时出现在天的正南方(星鸟),依此测定仲春时节。这个时节,人们分散在田野中耕作,鸟兽开始生育繁殖。

尧让羲叔住在南方的交趾,观测太阳往南运行(南讹)的情况,恭敬地迎接太阳向南回来(敬致)。这个时节,白天很长(日永),东方苍龙七宿中的火星,黄昏时出现在南方(星火),依此确定仲夏时节。这个时节,人们住在高处,鸟兽的羽毛稀疏。

尧让和仲住在西方的昧谷,恭敬地送别落日,并测定太阳西落的时刻。这个时候,昼夜长短相等(宵中),北方玄武七宿中的虚星,黄昏时出现在天的正南方(星虚),依此确定仲秋时节。这时,人们又回到平地上居住,鸟兽换生新毛。

尧让和叔住在北方的幽都,观察太阳往北运行的情况。这个时节,白昼时间最短(日短),西方白虎七宿中的昴星,黄昏时出现在正南方(星昴),依此确定仲冬时节。这时,人们住在室内,鸟兽长出了柔软的细毛。

尧说:“啊!羲氏与和氏啊,一周年共有三百六十六天,要加闰月,确定春夏秋冬四季,这就成岁。根据时令来规定百官的事务,让许多事情都兴办起来。”

这段文字清楚地描绘了尧时代,人们是如何观察制定历法的。历法是人们行动的指导,在不同的时令,人们做着不同的工作。非常有意思的是,这段文字在描写人们在不同的时节做不同工作时,没有忽略鸟兽在做什么。它的深层意思是,自然是人与动物共同的环境,时令的变化让人的工作与动物的变化处于同一节奏。在尊重、遵循自然规律这一根本的点上,人与动物是一样的,只是人对自然规律的尊重、遵循是理性的,具有自觉性,而动物对于自然规律的尊重与遵循是本能的,具有自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