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的环境理想:“五服”统国
大禹治水的全过程,在《夏书·禹贡》中有详细的叙述。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大禹治的是水,理的是国。他治完水后,一方面安排百姓生产、生活,另一方面,又组织百姓向朝廷纳贡,他根据各地出产,规定各地向朝廷进贡的产品。最后是:
九州攸同,四隩既宅。九山刊旅,九川涤源,九泽既陂。四海会同,六府孔修。庶土交正,厎慎财赋,咸则三壤成赋。 (3)
这话的意思是九州统一,四方安居,九座大山均可刊木建路标通行,九条大河都疏通了水源,九面大湖均修筑了堤坝,天下各方进贡之路通畅无阻,水火金木土谷六府都得到治理。各地均要向国家交税,这税额是根据土地的上中下等级规定的。
在这里,人民成为国民,环境成为国土。国民、国土、国君的统一就成为国。
《禹贡》宣布了大禹将国家分成“五服”的规定。五服,是根据同国都的距离来规定的,不同的距离决定它们对于国家所要承担的不同责任与义务。
五百里甸服。百里赋纳总,二百里纳铚,三百里纳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
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男邦,三百里诸侯。
五百里绥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
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
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蛮,二百里流。
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禹锡玄圭,告厥成功。 (4)
这段文字,译成白话就是:
距国都以外五百里为甸服。距国都一百里的缴纳连秆的禾,二百里的缴纳禾穗,三百里的缴纳带稃的谷,四百里的缴纳粗米,五百里的缴纳精米。
甸服以外五百里是侯服。离甸服一百里的替天子服差役,二百里的担任国家的差役,三百里的担任侦察工作。
侯服以外五百里是绥服。离侯服三百里的考虑推行天子的政教,二百里的奋扬武威保卫天子。
绥服以外五百里是要服。离绥服三百里的要和平相处,二百里的要遵守王法。
要服以外五百里是荒服。离要服三百里的维持隶属关系,二百里的进贡与否流动不定。
东方进至大海,西方到达沙漠,北方、南方连同声教都到达外族居住的地方。于是禹被赐给玄色的美玉,表示大功告成了。
中华民族的环境意识带有强烈的国土意识,禹贡的“五服”说就是最早的体现。
在《周书·梓材》篇中,还有这样一段话:
“……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王惟德用,和怿先后为迷民,用怿先王受命。已!若兹监。”惟曰:“欲至于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5)
这段话说,上天既然将国民及国土都托付给了国君,现在国君只有实行德政,教导那些商代的遗民,完成先王从上帝那里接受的使命。啊,这样做,可以将国家延续至万年,王的后代子孙都要永远保护人民。
这样,国土意识被升至皇天意识的高度。
(1) 王世舜、王翠叶译注:《尚书》,第7页。
(2) 王世舜、王翠叶译注:《尚书》,第40页。
(3) 王世舜、王翠叶译注:《尚书》,第87页。
(4) 王世舜、王翠叶译注:《尚书》,第88—91页。
(5) 王世舜、王翠叶译注:《尚书》,第213—2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