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的崇拜意识:环境与祭祀制度

第二节 环境的崇拜意识:环境与祭祀制度

史前时代,中华民族盛行自然崇拜,进入文明时代后,自然崇拜并没有被废弃,只是逐渐被礼制化,周朝是将自然崇拜礼制化的集大成者。周朝专设祭祀官,最高的祭祀官为大宗伯。关于大宗伯的职权,《周礼》这样说:

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礼,以佐王建保邦国。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以貍沉祭山林川泽,以疈辜祭四方、百物。 (3)

大宗伯的职责是执掌国家祭“天鬼、人鬼、地示”之礼,天鬼即天神,人鬼即祖先,地示即地神。这说明,中华民族的自然崇拜与祖宗崇拜是统一的。祭祀礼有多种,分别用来祭不同的对象:“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以貍沉祭山林川泽,以疈辜祭四方百物。”“禋祀”是将玉帛、牲置于柴上烧,让青烟向上,以祭祀高高在上的昊天大帝。“实柴”祭法基本同于“禋祀”,只是实柴这种祭法没有玉帛。“槱燎”是积木并加牲体于其上,点火燃烧,烟不是向上而是缭绕。“血祭”是用牲血滴地,以此种方式祭社稷、五祀、五岳。“貍沉”是将牲和玉币埋入地下或沉于水中以祭山林川泽。“疈辜”则是将牲的身体劈开,以祭四方、百物。

周朝的祭祀体系非常严密,就司祭人员来说,除大宗伯外,还有小宗伯。大小宗伯的分工是明确的,大宗伯主要是祭天地神祇,不仅代表周王室还代表各邦国;小宗伯主要是祭祖,代表的是所在的邦国。邦国以下,还有都家、乡邑,均有自己的司祭人员。

大宗伯、小宗伯是主管祭礼的官员,并不是主祭,主祭在国家是天子,在诸侯国是诸侯。《礼记·曲礼》说得很清楚:“天子祭天地,祭四方,祭山川,祭五祀,岁徧。诸侯方祀,祭山川,祭五祀,岁徧。” (4) 如果王不在位,大宗伯、小宗伯是可以代王主祭的。 (5)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祭祀天地自然神灵用的祭器是玉器。玉器中的圭,用于祭祀时,是有讲究的。《周礼》说:“四圭有邸以祀天,旅上帝。两圭有邸以祀地,旅四望。” (6) “邸”,本,这里的本指圆璧。“四圭有邸”,即以圆璧为本体,四边各连一圭。周代祭祀用玉,还有方位的讲究:“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7)

玉在周朝是礼器,是非常尊贵的。它是祥瑞的象征,同时也是权力的象征。《周礼》说:“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 (8) 一方面,玉是国权的象征,另一方面,玉又是奉献给自然神灵的礼物。其意思很明显,国权依靠神权来保护,神权需要国权来支持。此处,国权与神权在环境上统一。

祭礼讲究阴阳相合。《周礼》云:“以天产作阴德,以中礼防之。以地产作阳德,以和乐防之。以礼乐合天地之化、百物之产,以事鬼神,以谐万民,以致百物。” (9) 天产,为动物,如六牲之类。天产为阳,用于阴德,阴德在这里为昏礼。地产,为植物,如九谷之属。地产为阴,用于阳德,阳德在这里指乡射、乡饮酒之礼。如此强调阴阳相合,目的是“谐万民”“致百物”,即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社会和谐,人民幸福。

《周礼》不仅将资源与环境问题置于维系国家主权层面上,而且置于沟通自然神灵层面上来认识,并且落实为国家制度,让其具有可遵循性、可操作性,显示出《周礼》对于环境与资源问题认识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