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卦:“日月丽乎天”
离卦是关于太阳的卦。《说卦传》云:“离为火,为日,为电,为中女……” (109) 其中最为基础是“为日”。
离卦六爻,爻辞生动而又深刻地描绘了太阳的壮丽和它运行的轨迹,是一曲雄壮华美的太阳颂歌:
初九,履错然,敬之无咎。
太阳初生,光辉洒地,如步履错杂,灿然生辉。致敬,太阳!
六二,黄离,元吉。
太阳继升,近中天还未及中天,此是太阳最华美的时候,金黄璀燦,大吉。
九三,日昃之离,不鼓缶而歌,则大耋之嗟,凶。
正午的太阳,不再是上升的了,日昃之象,哪需要鼓缶?率情而歌。此是感慨时不我与的嗟老之歌啊!凶!
九四,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
虽为下落的太阳,也有刚猛之势,像大火燃烧,树木死亡,林地废弃。悲壮!
六五,出涕沱若,戚嗟若,吉。
太阳终于快要下山了。痛哭一场,将悲情宣泄掉,等着新的日出吧。吉。
上九,王用出征,有嘉斩首,获匪其丑,无咎。
太阳即使就要下山了,还是要在世上显示出它的刚烈辉煌,如大王出征,斩将夺旗,俘虏无数,大获全胜。程颐说:“在离之终,刚明之极也。明则能照,刚则能断。能照足以察邪恶,能断足以行威行。” (110)
这就是太阳!伟大的太阳,美丽的太阳,神圣的太阳。
离卦,其卦象上下两阳爻,中为一阴爻,这一形象足以让我们产生诸多的想象。首先想到的是太阳。太阳是圆的,在这儿怎么成为方形的形象呢?如果不执着于太阳直观的形象,而能想象将太阳形象当作方形处理是什么样子,那就肯定是离卦这样子了。太阳的直观形象为圆,圆周线断成直线,只能是两横线——两阳爻。圆心为空,那就是中间有断的横线——一阴爻。
对于太阳形象来说,圆周线也许主要指示中空。空是太阳功能产生的根据,太阳的光辉和热能均是从这空产生的。空为虚,在《周易》中,阴爻多用来表示虚。虚并不是真虚,而是实至无限,无以观瞻,倒反成虚了,正如《老子》所说“大象无形,大音希声”。虚均在中,名中虚,中通衷,故中也常说成是心中。《周易》重中,中重虚。虚为阴,阳为实,阳之力在外,虚之功在中。阳力来自阴功。《周易》重虚的思想集中体现在离卦中,离卦对于道家哲学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于离卦的象,《象传》的描述是:“明两作,离。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 (111) 说“明两作”,是因为离卦作为别卦,是由两个离卦的经卦重叠而成的。“继明”强调太阳的光明是动态的,有反复升落的过程。“照于四方”是说它的能量具有普及性。从太阳的直观形象可以看出它具有光明性、动态性、永恒性、循环性、普及性。
《彖辞》对离卦义的阐述主要重于“丽”。《彖辞》云:
离,丽也。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 (112)
丽有两义:一为附丽。“日月丽乎天”即日月附丽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即百谷草木附丽于土。二为美丽。美丽之美不在形象漂亮,而在光明。李光地在《周易折中》中说:
项氏安世曰:“日月丽乎天”而成明,“百谷草木丽乎土”而成文。故离为文,又为明。 (113)
日月附丽于天,天空明亮了;百谷草木附丽于地,大地灿然成文了。“文明”概念就是这样来的。
太阳的重要意义是创造文明,此是自然的文明;人效仿太阳进行的创造,后来也称之为文明,那是人工的文明。中华文化将文明之源追溯到太阳,又将文明的品位提升到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