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乐”到“乐居”天地

三、 从“天乐”到“乐居”天地

建构这样一种家,是需要人作出种种努力的。《庄子》提出诸多的建议,希望人能够做到,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人应该过一种虚静、朴素、恬淡、无为的生活。《天道》云:“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 (86)

(一) “虚静”

虚静中,虚更为根本。虚本来是道的性质,说道是虚的,实质上是说道是“无”。按生存论,这个世界的本根不可能为有,若为有,有之前还存在一个有,这“有”就不能穷尽。如果要认定宇宙有一个源头的话,它就只能为“无”。“无”是宇宙之源的逻辑设定。《天道》云:“虚则实,实则伦矣。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静则无为,无为也则任事者责矣。” (87) 虚不仅生出实,而且还生出静。静,是恒常、统一、稳定的意思。天地的外在形态,或者说它的现象是繁多而动荡的,然而它的本质是恒常、统一、稳定的。《天道》以水为喻,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大匠取法于静,这静即为道。静既然为道,所以“静而圣”(《天道》),又“静而动” (《天道》),这动,是循道而动,是“无为”之为。这样的“动”,可以称王天下,故“动而王”(《天道》)。

能够充分体悟天地虚静之德,并以虚静之德律己,在天地间的基本定位就清楚了。

《人间世》云:“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88) “室”在这里指心,庄子认为,人的心如果能效法道做到澄明空明,那吉祥就来到了。

(二) “朴素”

朴素即本色,它是天地的基本性质。天地之德、天地之美均在朴素。《天道》云:“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89) 人效法天地,首先是要像天地那样朴素地生活。朴素地生活即据自己的本性生活。万物皆有性,凡据性的生活均是朴素的、合乎天道的,凡伤性的生活均是非朴素的、违背天道的。

人作为万物之灵,有一种远超其他生物的贪婪性,对于功名利禄、声色犬马有一种特别的兴趣和追求。如果这种兴趣和追求能够控制在合于人性的范围内,也不是不可以,但实际上往往超出了人性,这就不是朴素的生活而是奢华的生活了。对于这种伤生伤性的奢华生活,《庄子》是坚决反对的。

(三) “恬淡”

恬淡与朴素同义,只是它突出平易的生活、减省的生活。

朴素不易,恬淡更难,而恬淡较之朴素,境界更高。《刻意》云:“夫恬淡寂漠、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故曰:圣人休焉则平易矣,平易则恬淡矣。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 (90)

恬淡作为人生观,在《庄子》哲学中具有精神超越的意义。《刻意》云:“悲乐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心之失。故心不忧乐,德之至也;一而不变,静之至也;无所于忤,虚之至也;不与物交,淡之至也;无所于逆,粹之至也。” (91) 达到这种程度,人就升华成真人、至人了。

就现实意义而言,恬淡的精神超越意义远不及它对平易减省生活方式的提倡。这种生活方式,不仅能够养生,让“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而且能够有效地保护自然界,保护自然生态平衡,保护环境。

(四) “无为”

无为是《庄子》中讲得比较多的概念。它所说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的意思,而是无刻意的作为。庄子认为天地最伟大的品格就是以无为成就有为。自然的伟大功能、伟大的美均是这种无为造就的。自然的无为是其道之所为,在自然,无为的合规律性是不需特意提及的。对于人要不要为、如何为,《庄子》在不同的地方有侧重点不同的表述。总的来说,《庄子》主张的“有为”,是切合天道的有为。这种“有为”,《庄子》名之为“无为”。因为这种无为之为是切合天道的,所以,它能“无不为”。人真能做到“无为”,就不仅能创造出善,而且还能创造出美来,正如庖丁解牛那样,其解牛的劳动成为美好的艺术:“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92) 在有些地方,《庄子》将这种“无为”的艺术称为“巧”。

无为,本是天地自身的作为。天地的律动,包括其生态平衡的运行,均是无为。天地的无为为人类提供了榜样,人以天为师,从根本来说,就是效法天的无为。这无为,就是不妄为、不乱为,并且“循天之理”(《庚桑楚》)去作为。

无为,不仅有助于人类更好地从天地自然中获取生活资料,而且有助于保护作为人类生存基础与生活环境的天地自然。

天地本来无所谓乐与不乐,乐是人从天地自然的和谐之中体悟出来的。人从天地自然的和谐中体悟出乐,很自然地,就以天地本身的和谐为效法的对象,试图创造出这种乐来。人对乐的创造,是分为人乐与天乐两个层次的,不管哪种乐,其实质均是“和”。虽然人乐从境界上来说低于天乐,但人乐的创造,也必须取法于天乐。不管哪种乐,都是人“法天贵真”(《渔父》)的产物。

天乐,可以将其看作精神境界,也可以看作一种生活方式。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它虽然具有理想性,但也存在现实性;它虽然已经升华为人的一种精神境界,但仍然具有一定的物质基础。这种生活方式,从环境美学的意义来理解,就是“乐居”。

(1) 方勇译注:《庄子》,第362页。

(2) 方勇译注:《庄子》,第343—344页。

(3) 方勇译注:《庄子》,第3页。

(4) 方勇译注:《庄子》,第3页。

(5) 方勇译注:《庄子》,第10页。

(6) 方勇译注:《庄子》,第458页。

(7) 方勇译注:《庄子》,第215页。

(8) 方勇译注:《庄子》,第259页。

(9) 方勇译注:《庄子》,第381页。

(10) 方勇译注:《庄子》,第466页。

(11) 方勇译注:《庄子》,第392—393页。

(12) 方勇译注:《庄子》,第343—344页。

(13) 方勇译注:《庄子》,第359页。

(14) 方勇译注:《庄子》,第359页。

(15) 方勇译注:《庄子》,第135—136页。

(16) 方勇译注:《庄子》,第272页。

(17) 方勇译注:《庄子》,第216页。

(18) 方勇译注:《庄子》,第362页。

(19) 方勇译注:《庄子》,第136页。

(20) 方勇译注:《庄子》,第450页。

(21) 方勇译注:《庄子》,第450页。

(22) 方勇译注:《庄子》,第450—451页。

(23) 据唐僧神清的《北山录》以及宋僧慧宝注《北山录》的言辞推断,《逍遥游》中此段原文应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问棘曰:‘上下四方有极乎?’ 棘曰:‘无极之外,复无极也。’”中华书局2010年版方勇译注的《庄子》中被删除。

(24) 方勇译注:《庄子》,第259页。

(25) 方勇译注:《庄子》,第215页。

(26) 方勇译注:《庄子》,第405页。

(27) 方勇译注:《庄子》,第35页。

(28) 方勇译注:《庄子》,第260页。

(29) 方勇译注:《庄子》,第261页。

(30) 方勇译注:《庄子》,第42页。

(31) 方勇译注:《庄子》,第333页。

(32) 方勇译注:《庄子》,第285页。

(33) 方勇译注:《庄子》,第564页。

(34) 方勇译注:《庄子》,第143页。

(35) 方勇译注:《庄子》,第449—450页。

(36) 方勇译注:《庄子》,第226—227页。

(37) 方勇译注:《庄子》,第579、585页。

(38) 方勇译注:《庄子》,第175页。

(39) 方勇译注:《庄子》,第262页。

(40) 方勇译注:《庄子》,第142—143页。

(41) 方勇译注:《庄子》,第142—143页。

(42) 方勇译注:《庄子》,第289页。

(43) 方勇译注:《庄子》,第289页。

(44) 方勇译注:《庄子》,第132页。

(45) 方勇译注:《庄子》,第146页。

(46) 方勇译注:《庄子》,第158—159页。

(47) 关于“物之守物也审”,陈鼓应的《庄子今注今译》理解成“物守住了他物就融合不离”。

(48) 方勇译注:《庄子》,第233页。

(49) 方勇译注:《庄子》,第233页。

(50) 方勇译注:《庄子》,第299页。

(51) 方勇译注:《庄子》,第143页。

(52) 方勇译注:《庄子》,第177—178页。

(53) 方勇译注:《庄子》,第172页。

(54) 方勇译注:《庄子》,第331页。

(55) 方勇译注:《庄子》,第178页。

(56) 方勇译注:《庄子》,第100页。

(57) 方勇译注:《庄子》,第112页。

(58) 方勇译注:《庄子》,第8页。

(59) 方勇译注:《庄子》,第331页。

(60) 方勇译注:《庄子》,第433—434页。

(61) 方勇译注:《庄子》,第466页。

(62) 方勇译注:《庄子》,第96页。

(63) 方勇译注:《庄子》,第94页。

(64) 方勇译注:《庄子》,第94—95页。

(65) 方勇译注:《庄子》,第95页。

(66) 方勇译注:《庄子》,第279页。

(67) 方勇译注:《庄子》,第278页。

(68) 同类的记载见《列御寇》。或聘于庄子,庄子应其使曰:“子见夫牺牛乎?衣以文绣,食以刍叔。及其牵而入于大庙,虽欲为孤犊,其可得乎!”

(69) 方勇译注:《庄子》,第483页。

(70) 方勇译注:《庄子》,第291页。

(71) 方勇译注:《庄子》,第523页。

(72) 方勇译注:《庄子》,第196页。

(73) 方勇译注:《庄子》,第552—553页。

(74) 方勇译注:《庄子》,第207页。

(75) 方勇译注:《庄子》,第207页。

(76) 方勇译注:《庄子》,第207页。

(77) 方勇译注:《庄子》,第239页。

(78) 方勇译注:《庄子》,第382页。

(79) 方勇译注:《庄子》,第31页。

(80) 方勇译注:《庄子》,第253页。

(81) 方勇译注:《庄子》,第247页。

(82) 方勇译注:《庄子》,第382—383页。

(83) 方勇译注:《庄子》,第65页。

(84) 方勇译注:《庄子》,第166页。

(85) 方勇译注:《庄子》,第378页。

(86) 方勇译注:《庄子》,第206页。

(87) 方勇译注:《庄子》,第206—207页。

(88) 方勇译注:《庄子》,第52页。

(89) 方勇译注:《庄子》,第207页。

(90) 方勇译注:《庄子》,第247页。

(91) 方勇译注:《庄子》,第247页。

(92) 方勇译注:《庄子》,第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