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的天人自然观

第四节 管子的天人自然观

与儒家一味强调自然亲人观不同,《管子》强调自然是客观的。所谓客观,主要在于它有自身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管子》名之曰“常”:

山高而不崩,则祈羊至矣。渊深而不涸,则沉玉极矣。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春秋冬夏不更其节,古今一也。蛟龙得水而神可立也,虎豹讬幽而威可载也,风雨无乡而怨怒不及也,贵有以行令,贱有以忘卑,寿夭贫富无徒归也。 (20)

这段话的核心是天有常,地有则。常、则均是规律义。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与这一核心观点相关的还有三个观点:

其一,“蛟龙得水而神可立也,虎豹讬幽而威可载也”。蛟龙的神,是不能离开水的,无水哪里有蛟龙之神?虎豹的威是不能离开丛林的,无丛林,虎豹的威将何以显现?这里虽然举的是个例,说明的却是一个普遍性的规律,即任何事物都是在关系中得以成立的,离开关系,事物就无法成立。

其二,“山高而不崩,则祈羊至矣。渊深而不涸,则沉玉极矣”。这是说人的自然崇拜的由来。人之所以崇拜山,烹羊以祭,是因为山高而不崩;之所以崇拜渊,献玉而祭,是因为渊深而不涸。而人自愧诸多方面不及自然,因而怀有谦卑之心,能敬畏自然。

其三,“贵有以行令,贱有以忘卑,寿夭贫富无徒归也”。这说的是人,人应该明白自己在宇宙中的地位与意义,做自己该做的事。像君,虽贵,但不能一味贪图享受,而应负起责来,推行政令;像百姓,虽贱,但不能一味卑躬屈节,而应忘却卑辱,奋发有为。总结起来,“寿夭贫富无徒归也”。人要想改变自己的寿夭贫富状况,是可以在客观条件允许的前提下作出诸多努力的。

在肯定大自然具有自身规律性的基础上,《管子》强调按自然规律办事,要彻底地奉行天道:

天道之极,远者自亲;人事之起,近亲造怨。万物之于人也,无私近也,无私远也。巧者有余,而拙者不足。其功顺天者天助之,其功逆天者天围之。天之所助,虽小必大;天之所围,虽成必败。顺天者有其功,违天者怀其凶,不可复振也。 (21)

这段话最为精粹地阐明了《管子》的天人观:

第一,天与人本是相分的。《管子》说:“万物之于人也,无私近也,无私远也。巧者有余,而拙者不足。”《管子》认为,天地万物于人是没有什么情感的,既不会因爱而特别亲近,也不会因恨而特别疏远。万物不是因人而生存,而是因自己的本性而生存。如果将万物归于天,那这天与人是相分的。

第二,天与人是可以相合的。虽然天与人是相分的,而且天不需要去合人,但是人需要去合天。如何合?顺天。人为什么要顺天?因为顺天则天助之,而逆天则天违之。《管子》在论及天与人关系的问题上,所持的是唯物主义立场,它坚定认为天——自然是第一性的,人是第二性的,不是天要合人,而是人要合天。这一观点是进步的,在当今的生态文明建设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