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劳动对象
《诗经》中也有一些自然风物作为劳动对象而存在,它们也很美。如: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关雎》) (14)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芣苢》) (15)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汉广》) (16)
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于以采蘩?于涧之中。于以用之?公侯之宫。(《采蘩》) (17)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
…………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
…………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溽兮,河水清且沦猗。(《伐檀》) (18)
这些劳动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都是与植物打交道,有些诗句还写明劳动的自然环境。这种人与自然的关系与上面说的几种关系不同,是人与自然的物质性交换。人投入的是体力与智力,收获的是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而自然投入的是躯体和能量,对抗着或顺从着人的攻伐。从诗中的描写来看,劳动的过程是快乐的,有些还近似舞蹈,说明人已经认识并掌握了自然的某些规律,从而使得劳动进入自由——审美的状态。
将劳动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写得最为动人的诗篇应属《伐木》。这首诗的主题,学者多认为是赞美友情,伐木只是起兴而已。我倒不这样看,我认为这首诗主题仍是伐木。伐木需要多人的配合,由此,它赞美友情。诗中比较多地写到伐木过程中人与自然关系的是第一段。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生?神之听之,终和且平! (19)
丁丁的伐木声与嘤嘤的鸟鸣声相应和。不仅是伐木声与鸟鸣声相应和,这世界上的一切莫不以和为贵、以和为美。鸟与鸟如此,人与人也如此。“神之听之,终和且平”也可以反过来理解:“终和且平,神之听之”,意思是,只有最终为和且平,才是物我两忘的神灵境界!
当然,这里写的劳动近于理想化,事实上的劳动不可能都这样美妙。原因是多方面的:恶劣的自然环境会让劳动变得非常艰辛,更重要的是,如果劳动是被迫的,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他人——奴隶主而劳动,这劳动就可能成为痛苦的折磨。这种劳动就是一种异化劳动,无美感可言。《七月》写的就是这样的劳动: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20)
夏历七月,心宿渐渐向下,天气是炎热的;夏历九月天气开始变冷,就要准备寒衣了。这两句概括了随着季节更迭,天气由热到冷的变化。冷热变化,人们又是如何适应的呢?当然,主要是通过衣服的变换来适应的。然而,劳动者“无衣无褐”,因此没有办法“卒岁”。但劳动还是要进行的,“一之日”即夏历十一月,北风呼啸;“二之日”即夏历十二月,寒气刺骨;“三之日”即夏历正月,要修理农具;“四之日”即夏历二月,就要下田了。农民们劳动是合家动手,男人耕田,妇女送饭。这种状况,只有谁才高兴呢?——田畯。田畯是奴隶主派去的监工。
上面这段写的是男性奴隶的劳动,女性奴隶也有她们的田间劳动。她们的劳动主要是采桑: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21)
她们的劳动也不是快乐的,而是忧伤的。这种劳动的不快乐,也许主要还不是因为劳动的繁重,而是因为这是为奴隶主的劳动,更可怕的是,劳动回来,还要遭受奴隶主的蹂躏。
诗中写到春日,这春日并不灿烂,阳光似是有气无力。黄鹂只是在鸣叫,并不动听。所有这一切均是因为这劳动不愉快。看来,自然风物的美,很大程度上与主体审美心绪有关,哪怕是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