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自然之天
跟孔孟一样,荀子承认天是万物之本源。他说“天地者,生之始也” (16) ,天地是生命的发端;又说“天地者,生之本也” (17) ,天地是生存的根本。在他看来,天地先于人类而存在,又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他还指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18) 他把天地阴阳的交互感应,看作万物流行变化的根本。这些都是与孔孟的共同之处。
荀子比较独特的地方在于:第一,他比较强调天地的物质资源意义。荀子说:“夫天地之生万物也,固有余足以食人矣。” (19) 天地产生万物,可以满足人们的饮食之需。这里的天地明显是一种自然资源意义上的天地。他还说:“其于天地万物也,不务说其所以然而致善用其材。” (20) 意思是说,对于天地万物,君子的任务不是解说其形成的原因,而是能够很好地利用其材。在此,天地万物被他视为“材”,即人类生存所需的物资原材料,是人类的改造对象。
第二,他比较强调天的自然客观意义。什么是天?荀子说道:“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 (21) 日月星辰旋转交替,春夏秋冬循环变化,阴阳风雨润泽万物,这不露痕迹却化生万物、无影无踪却生成万物的就是天。天是神妙的自然创化。
这种神妙在于天职。“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谓天职。如是者,虽深、其人不加虑焉;虽大、不加能焉;虽精、不加察焉,夫是之谓不与天争职。” (22) “天职”即自然的职能。它的特点是不去作为,便能成功;不去求取,就能得到。“为”和“求”是一种典型的主观意志的体现。天无需“为”和“求”,也就是天没有意志。而对于人来说,因为天是纯任客观的,所以思量、干预和审察这种客观的深意,都只是徒劳,不可能产生现实的效果。在这种意义上,荀子主张人应该恪守自己的本分,不要僭越职责。荀子还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23) “恶寒”“恶辽远”都属于人的主观情感,这种情感无论多么强烈,也无法改变天的时节、地的广阔。天地自有运行的法则,无关人间喜恶。
至于被许多人视为吉凶之兆的自然现象,荀子也认为是无稽之谈,只是罕见的自然现象罢了。他说:“星队、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上暗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 (24) 不管这些现象多么离奇,在荀子看来,都只是自然界自身的变化。如果觉得奇怪,无可厚非,但若是恐惧不安,就错了,因为这些异象古往今来都曾发生过。异象本身无所谓吉凶,吉凶只是人的观念的投射;人间的福祸也不由异象所决定,而在于人类社会自身能否保持秩序井然。
对于宗教祭祀,荀子也说:“雩而雨,何也?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 (25) 老百姓看到举行祭神求雨的仪式,然后就下雨了。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荀子回答说:这没有什么原因,如果不举行祭神求雨的仪式,同样会下雨。祭神求雨的仪式和下雨根本就不存在因果关系,是两件完全不相关的事情。只是人们常常看到祭神发生在前,下雨发生在后,才会产生祭神求雨就可以下雨的观念。实际上这两者本身只是相互独立的事件。“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 (26) 君子通晓其中的道理,所以只是把宗教祭祀看作一种外在的文饰,并没有实际的功用;而老百姓不明就里,则以为是神灵之功。
荀子这种冷静客观的态度,类似于休谟的“习惯性联想”;荀子这种截断人与天之间的情感的做法,“在天人关系上确实是一次空前的革命” (27) 。罗素谈及18世纪的科学状况时,指出有三大要素,其中之一就跟荀子的观念不谋而合:“宇宙自身是自动的永恒体系,那里的一切变动,完全依照自然法则。”而这个要素“就达成了预兆、巫术、魔鬼等观念的没落”。 (28) 应该指出的是,荀子的这种天人思想较之西方哲人早出一千多年,实为难得。而与孔子对于“凤鸟”“河图”“麒麟”等事物的看法相比,荀子的观念无疑更偏重于自然的客观性,而淡化甚至否定了孔孟之天的超然价值实体和道德价值的形上学的意味。
这种客观性还表现在荀子比较强调天的规律性。他说:“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 (29) 这里所说的常道、常数,就是自然的法则和秩序。而这种法则秩序是天地所固有和遵循的,不会因为人事的变化而存亡。因此,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30) 天的运行自有规律,人间的治乱不能影响其存亡。但荀子也并没有因此而消极逃避,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而是指出,人们可以认识天道,并主动地配合天道,这样就可以趋吉避凶。将这种思想放到当下来反思环境恶化问题,可以看到罪过不在天道,而在于很多人为了一己之私或眼前利益,故意忽视甚至违背天道,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物质财富。遵循规律,奉行天道,才是人与环境保持和谐美好关系的长久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