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的本质:“通于一而万事毕”
2025年09月26日
一、 天的本质:“通于一而万事毕”
《庄子》的环境美学思想源于它的“天地”观念。天地,在《庄子》中是具有内在规律性的物质世界。道是其魂,物是其体。作为魂的道是整一的,作为体的物是众多的。《天地》中说:
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
万物一府,死生同状。 (52)
“化均”“治一”“一府”“同状”说的均是道的性质。天地这一根本性质决定了人在处理与天地的关系中的基本立场。
《在宥》中这样说:
大人之教,若形之于影,声之于响,有问而应之,尽其所怀,为天下配。处乎无响。行乎无方。挈汝适复之挠挠以游无端,出入无旁,与日无始。颂论形躯,合乎大同。大同而无己。无己,恶乎得有有。睹有者,昔之君子;睹无者,天地之友。 (53)
“形”与“影”,“声”与“响”,“问”与“应”是什么关系?——“配”。“配”的实质是“同”,“同”的实质是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庄子》称这种同为“大同”。
在这段话中,《庄子》用了“有”与“无”的概念。有为物,无为道。物众多,道唯一。天地是“有”与“无”的统一。只看到有,眼中只有物;看到无,眼(实际是心)中就有道,而只有看到了道,才配做“天地之友”。“天地之友”即为圣人、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