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意义

第三节 土地的意义

从空间维度看环境,《管子》认为环境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土地上。

重视地,是中国古代环境思想的突出特色。《周易》可以说是这种特色的发端。《周易》六十四卦,开头两卦一为乾、二为坤,乾为天、坤为地。乾虽然位于坤之先,但乾更多地具有宇宙总体规律的意义,而坤则更多地指称实实在在的大地。《周易》对于地的赞颂,核心意义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15) ,显然强调的是地的哲学价值特别是道德价值。

《管子》也非常重视地的价值,但它对于地的价值的重视,并不着在于地的哲理性,而在于地的现实功能性,认为其基础功能是农业之本。

据地下考古,中国农业的历史大约有12 000年了。距今约7 000年的河姆渡文化遗址第四期发现有大量的稻谷、稻秆、稻叶的遗存。这处遗址还发现有农具耒,陶器上有猪纹饰,充分说明此时农业已相当发达了。周代以国家名义确定下来的大祭中,就有名为“社”的土地神祭祀和名为“稷”的谷神祭祀,“社稷”后来成为国家的代称。

《管子》对地的认识,其深刻处不仅在于它认识到地为民之本,也是国之本,而且在于它认识到种地的法则也可以移用到治国。《管子》提出一个重要观点:“地可以正政”。《管子》说:

地者,政之本也,是故地可以正政也。地不平均和调,则政不可正也。政不正,则事不可理也。

春秋冬夏,阴阳之推移也。时之短长,阴阳之利用也。日夜之易,阴阳之化也。然则阴阳正矣,虽不正,有余不可损,不足不可益也。天地莫之能损益也。然则可以正政者,地也,故不可不正也。正地者,其实必正。 (16)

“正政”即端正政治,谁可以端正政治?“地可以正政”。此是主观点,下分为两个小观点:第一,土地分配不合理,管理不良善,国家的政治就不可能端正。第二,天象变化是阴阳推移之结果,阴阳变化一般是正常的,即使有时不正常,多余的也无法减少,不足的亦无法增加。人对于天象的变化是无能为力的,然而对于可以用来整治国政的土地,人不能不去加以整治,它必须正。而且,人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调整它。

 对于“地”如何“正”,《管子》有两个重要观点:第一,因地制宜。《管子》说:“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17) 这句话是说筑城修路的,《管子》认为筑城不必中规中矩,修路也不必强调要修得平直,一切要凭依“天材”即自然条件,要将就“地利”即地理状况。这“因天材,就地利”不独用在筑城修路上,还可以用在人的一切与自然相关的活动中。

第二,以道待物。《管子》说:

天淯阳,无计量;地化生,无法崖。所谓是而无非,非而无是,是非有,必交来。苟信是,以有不可先规之,必有不可识虑之。然将卒而不戒,故圣人博闻多见,畜道以待物,物至而对,形曲均存矣。 (18)

天培育生命,无法计量;地化育生命,没有穷尽。是不能说成非,非也不能说成是。是非不能分离,有是必有非,有非必有是,是非相交而来。如果相信这一点,就会明白这世界的变化必定有超出常规的地方,有人们没有考虑到的地方,人们不能没有戒备。

怎么戒备呢?《管子》提出两点:一是“博闻多见”,用知识和经验处置那些新的事物;二是“畜道”。道是天地的根本规律,是智慧。畜道,就是培植、畜养、提升智慧。这样,新事物来到,知识用不上,经验也用不上,就用智慧好了,智慧可以处置新事物。

虽然《管子》重视地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侧重于地的实用功能,但《管子》也没有忽视地对于人的思想启迪的功能,它说:“理国之道,地德为首。” (19) 这样,它与《周易》对地的歌颂实现了合流。但是,《周易》所歌颂的主要是地的道德启迪功能,而《管子》所歌颂的主要是地的“理国”启迪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