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观:自然资源意义的天地

第一节 天地观:自然资源意义的天地

在环境美学的意义上,孔子哲学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仁”的概念,以及作为“仁”的形上学基础的“天”。在《论语》中,“天”一词出现的频率比较高。据杨伯峻先生的统计,《论语》中单独的“天”出现了19次,“天下”出现了23次,此外还有“天子”“天命”“天禄”“天道”,这些词出现的次数都较少,在3次以下。 (5)

值得注意的是,在《论语》中,“天”“地”尚未合称。而且“地”在《论语》中出现的频率很低,据杨伯峻先生的统计,“地”总共出现了2次,分别是“未坠于地”和“其次辟地”。 (6) “地”的意思也很清楚,前一个是地面,后一个是地方。而在《孔子家语》中,“天”“地”合用的情况则较多了,共有68处,其蕴含的哲理非常丰富,可以对《论语》中未尽之意进行补充。

“天”是孔子哲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孔子在称颂尧的伟大时,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7) 在这段话中,孔子明确地提出“唯天为大”,意思是说,只有天是最伟大的。而且这种伟大的背后隐藏着一些规律、法则、启示,人应该以天为自己效法的对象,以天运行的规则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因此孔子又说“唯尧则之”,意思是说,只有尧能够效法天。也正是因为他以天为则,所以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他的恩德浩浩荡荡,老百姓无法用言语来称赞他了,他的丰功伟业令人景仰,他的典章制度无比辉煌。

孔子所说的“天”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冯友兰先生认为,天有五种内涵:物质之天、主宰或意志之天、命运之天、自然之天、义理或道德之天。 (8) 笔者认为,冯友兰先生的分类是全面的、合理的,但略有支离之嫌。我们可以尝试着把这些不同意义的“天”用一个词统摄起来,那就是“生态之天”。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第一,从人与天最本源的意义来看,人是由自然意义的天进化而来的,且依存于物质意义的天,这两种天实际上就是人类的最根本的环境,是极具生态特色的。离开了这样的天,就不可能有人的存在,更谈不上有人类文明。这种生态之天,偏重于自然资源的意义。

第二,从人与天的关系来看,孔子并不主张“天人相分”,而认为天人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就表现为冯友兰先生所说的主宰、命运、义理。这三种意义是不相同的,但并不是真正分立的,而是交织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对人的行为起到威慑、约束和激励的作用。从这一点来看,它虽然不具备明显的生态意义,但是通过规范人的行为,既可以产生有利于生态意义的效果,也可以给人营造一个物质世界之外的精神家园。因此,这种生态之天,偏重于精神资源的意义。

作为自然资源意义的天,究竟有什么具体表现呢?又有什么样的法则隐藏于背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