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的国家观念:环境作为国家资源
《周礼》中详细地介绍朝廷所设置的各种官职,第一编名为“天官冢宰第一”,主要记载朝廷行政机构,包括对外行政和对内行政,主要是对内行政。第二编名为“地官司徒第二”,这部分记载的机构大部分同环境与资源相关,担任这部分工作的最高长官为司徒。
关于大司徒的工作,《周礼》作了这样的概述:
大司徒之职,掌建邦之土地之图与其人民之数,以佐王安扰邦国。以天下土地之图,周知九州之地域广轮之数,辨其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之名物,而辨其邦国都鄙之数,制其畿疆而沟封之,设其社稷之壝而树之田主,各以其野之所宜木,遂以名其社与其野。 (1)
大司徒为地官之长,地官是六官(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之一,位列第二,仅次于天官,可见其地位之高。大司徒的工作主要有二:一、掌管国家资源的情况,资源分二,一是土地资源,包括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的情况以及各种名物的出产情况,二是人口数目情况;二、负责建造祭祀后土、田主的社稷坛。由于古人认为只有树木长势很好的地方才是神所凭附的地方,所以,社稷坛的选择需要考察树木的生长状况,这叫作“以其野之所宜木”。
这里值得注意的有三点:
第一,所有资源由国家统管,足见中国古代对于土地资源的重视。按当时的国家制度,有为周王直接管辖的王畿地区,也有由分封的诸侯邦国管辖的地区。诸侯邦国内部也作类似的划分。作为大司徒,其对资源的管理,既要有所统,也有所“辨”。统,指国家主权,即不管土地由谁管,主权均在国家;“辨”,就是要分辨出不同的管辖权。正是因为如此,“土地之图”“人民之数”均由大司徒统管。在周代就有了全国性的地图,显示出周王有强烈的国家意识。
第二,资源信息与人口信息统管。这样做的目的很清楚,一是让人更好地利用资源,让人生存、繁衍,二是保护资源,不让人浪费资源、伤害生态、影响资源的再生。
第三,资源信息与出产信息统管。资源是作为资之源,它的价值在于出资,故大司徒不仅要掌握国家山林、川泽、丘陵、平原等的自然状况,而且要掌握它们能为人产出什么样的物品,给人带来什么样的利益。
大司徒管理国家环境与资源,行使的是国家主权,具体管理则有执事。根据管理的对象之不同,有不同名目的官职,如山师、水师、原师、牧人、充人、草人、山虞、林衡、川衡、泽虞、矿人、角人、羽人、薙民、掌葛等。
《周礼》不仅从国家制度上将资源的主权明确地归于国家,而且从职业设置上将资源的问题纳入国家的管理体系。周王朝设立九种职务:
以九职任万民。一曰三农,生九谷。二曰园圃,毓草木。三曰虞衡,作山泽之材。四曰薮牧,养蕃鸟兽。五曰百工,饬化八材。六曰商贾,阜通货贿。七曰嫔妇,化治丝枲。八曰臣妾,聚敛疏财。九曰闲民,无常职,转移执事。 (2)
这九种职业中,第一种为三农,三农为山地之农、平地之农、泽地之农,他们生产谷物;第二种是园圃,他们种植花草瓜果;第三种为虞衡,他们开发山林与川泽的资财;第四种是薮牧,他们养育家禽家畜;第五种是百工,他们将“八材”——珍珠、象牙、兽角、玉、石头、木材、金属、羽毛等制成各种物品;第六种为商贾,他们的工作是汇聚、交换各种商品;第七种是嫔妇,她们养蚕治丝;第八种为臣妾,他们采集有用的野生之物;第九种为闲民,他们没有固定的工作,辗转各地为人雇佣。这九种工作都在与环境资源打交道,都在努力将资源转换成财富,同时又保护着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