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风水之源
《诗经》中有诸多诗篇描写周先祖创业的事迹,从环境美学意义上看,《公刘》一篇最为重要,它涉及中国传统文化中风水学的问题。此诗写的是一段重要的历史事实。公刘是周的祖先,据《史记》,他是后稷的四世孙。公,是他的爵位,刘,是他的名字。周族原来在邰一带与游牧民族杂居,以农为业。到公刘为周族首领时,出于农业发展的需要,公刘率族南迁至豳。此诗描写公刘如何选择适合农业生产的场地,定居下来,又如何选择适合的地方,建设宫室。这些描写,含有中国风水学的思想,被视为中国风水学之源。
全诗如下:
笃公刘,匪居匪康。廼埸廼疆,廼积廼仓;廼裹糇粮,于橐于囊。思辑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
笃公刘,于胥斯原。既庶既繁,既顺乃宣,而无永叹。陟则在巘,复降在原。何以舟之?维玉及瑶,鞞琫容刀。
笃公刘,逝彼百泉,瞻彼溥原,乃陟南冈,乃觏于京。京师之野,于时处处,于时庐旅,于时言言,于时语语。
笃公刘,于京斯依。跄跄济济,俾筵俾几。既登乃依,乃造其曹。执豕于牢,酌之用匏。食之饮之,君之宗之。
笃公刘,既溥既长。既景廼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其军三单,度其隰原。彻田为粮,度其夕阳。豳居允荒。
笃公刘,于豳斯馆。涉渭为乱,取厉取锻,止基廼理。爰众爰有,夹其皇涧。溯其过涧。止旅廼密,芮鞫之即。 (24)
全诗六节,每节都含有相地的思想,我们大致分析一下。
第一节:公刘迁地之前,他“匪居匪康”,精心管理好族群,准备好粮食,在做好充分准备后,率队南迁。
第二节:公刘率族来到豳地,将大家初步安顿好之后,考察地理。考察的目的是判断这个地方适不适合住下来。公刘考察去了两个地方:一是“陟则在巘”——爬到山顶上去看;二是“复降在原”——下到平原去考察。看来,这个地方适合生活,故而大家满意,没有谁埋怨。大家不仅不埋怨,而且都拥护公刘,公刘挂着宝刀,佩着玉饰,很是威风。
第三节:公刘继续相地。这次相地的目的是建房,公刘的考察注意三个要点:“逝彼百泉”——看水,这里水多啊;“瞻彼溥原”——看原,这里原阔啊;“乃陟南冈”——来到南面的山冈上,最后选在这里建设宫室(京)。王宫周围,“于时处处,于时庐旅”,大片的住宅建起来了,诸多旅社盖起来了。一时间,这个地方“于时言言,于时语语”——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第四节:住房建好后,公刘与部族宴饮欢乐。
第五节:公刘继续相地,相地的目的是发展农业。“既溥既长”——看土地,土地广阔,有发展空间;“既景廼冈”——看地势,地势有高有低,发展需依山就势;“相其阴阳”——看方位,要重视太阳的向背,合理种植作物;“观其流泉”——看水流,这是生命的命脉,一切全在水是否充足。公刘又在相地的基础上制定政策:“其军三单”——制定军队制度,“度其隰原”——制定土地测量的制度。
第六节:继续发展。兴建馆舍,接待客人;开发渭河对岸;发展冶金工业,制作铁器农具与兵器,提高生产水平,加强军事武装;加强部族管理,合理安排住处。如此等等,豳地就给充分开发了,周部族繁荣起来了。
中国的风水学其实并不神秘,它是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的总汇。一切从有利于人的生存与发展出发,是风水学的最高指导思想。中国的风水学本是很平易的,汉代之后附会上阴阳五行学说,它就被程式化、教条化了。程式化的风水学已经失去它原有的活力,而当其为天人感应、神人感应、人鬼感应等迷信渗入后,就变得荒诞而神秘。
《公刘》的意义不仅在于记录了周先祖的一条重要的史料,而且在于对中国风水学起了正本清源的作用。
(1) 刘毓庆、李蹊译注:《诗经·国风》,第2页。
(2) 刘毓庆、李蹊译注:《诗经·国风》,第45页。
(3) 刘毓庆、李蹊译注:《诗经·国风》,第41页。
(4) 刘毓庆、李蹊译注:《诗经·国风》,第338页。
(5) 刘毓庆、李蹊译注:《诗经·雅颂》,第544—547页。
(6) 刘毓庆、李蹊译注:《诗经·雅颂》,第667页。
(7) 刘毓庆、李蹊译注:《诗经·雅颂》,第725—728页。
(8) 刘毓庆、李蹊译注:《诗经·国风》,第290—291页。
(9) 刘毓庆、李蹊译注:《诗经·国风》,第71—72页。
(10) 刘毓庆、李蹊译注:《诗经·国风》,第314—315页。
(11) 刘毓庆、李蹊译注:《诗经·国风》,第211—212页。
(12) 刘毓庆、李蹊译注:《诗经·国风》,第235—236页。
(13) 刘毓庆、李蹊译注:《诗经·国风》,第244页。
(14) 刘毓庆、李蹊译注:《诗经·国风》,第2—3页。
(15) 刘毓庆、李蹊译注:《诗经·国风》,第20—21页。
(16) 刘毓庆、李蹊译注:《诗经·国风》,第23—24页。
(17) 刘毓庆、李蹊译注:《诗经·国风》,第32页。
(18) 刘毓庆、李蹊译注:《诗经·国风》,第273—274页。
(19) 刘毓庆、李蹊译注:《诗经·雅颂》,第404—405页。
(20) 刘毓庆、李蹊译注:《诗经·国风》,第362—366页。
(21) 刘毓庆、李蹊译注:《诗经·国风》,第362—366页。
(22) 刘毓庆、李蹊译注:《诗经·国风》,第377—379页。
(23) 刘毓庆、李蹊译注:《诗经·国风》,第175—177页。
(24) 刘毓庆、李蹊译注:《诗经·雅颂》,第716—7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