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与天地合德
关于人与天地的关系,《周易》有两个基本观点。
(一) 人与天地相分
《周易》有“三才”说。《系辞下传》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 (36) 三才即三道,天道、人道、地道。三才,其实也可以归纳为两才,人为一才,天地合为一才。如果是这样,那就是人与天地相分。
“相分”说的意义是确立了人与自然的平等的关系,凸显了人的主体性。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人不都是居于被动地位,而是具有一定主动性、能动性。
(二) 人与天地相合
具体来说,有两种提法:
1. 与天地相似
《系辞上传》云:“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 (37) 与天地相似,即不违背天地之道。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做到“乐天”“安土”。乐天,以遵循天道为乐;安土,以遵循地道为安。
2. 与天地相合
“相合”说见于乾卦的《文言传》: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与鬼神乎? (38)
“大人”指君子,《周易》认为不是一般人能做到与天地合的,与天地合只能是人类的精英——“大人”的使命。这段文字中提出的合有四种,值得好好玩味:
第一,“与天地合其德”。“德”在这里指天地之道。天地之道作为自然规律,可视为“真”,人要与天地之道合,那就意味着要遵循自然规律,即循“真”。天地之道社会化后成为社会规律 (39) ,这社会规律可视为“善”。人与天地合其德,意味着还要遵循社会规律,即循“善”。
第二,“与日月合其明”。当日月之明为人所学习的时候,这明就具有比喻的意义,它既可指人的聪明(智而行事恰当),也可指人的良善(公而无私有爱)。聪明有助于人理解天地之道,良善则有助人实践天地之德。
第三,“与四时合其序”。四时即春夏秋冬,四时更迭是有序可循的。此句强调人行天地之道时,要特别注重天地序变的特点。丰卦的《彖辞》说:“天地盈虚,与时消息。”与之相应,人要“与时偕行”(乾卦《文言》)。
第四,“与鬼神合其吉凶”。《周易》是很少讲鬼神的,但它并不否定鬼神的存在。《文言传》作者在写这句话时,他心目中是存在着神灵的,认为神灵掌控着自然。神灵是什么样子?他没有说,按《周易》的思想,这神灵不是人格神,而是自然神;说是自然神,也没有脱离自然的神灵存在,应该说,它就是自然。人有吉凶,鬼神无吉凶。说“与鬼神合其吉凶”,其实质是超越了自身进入“超人”的境界。这种合无疑是人与天地合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