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

一、 “天地不仁”

《老子·第五章》云: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15)

“刍狗”是用草扎成的狗,专用于祭祀之中,祭祀完毕,它就被扔掉或烧掉了。《老子》说天地是没有仁慈的,它对待万物的态度,就像人对待刍狗一样。以此为例,它说到圣人对于百姓的态度,也应该是没有仁慈的,圣人将百姓当成刍狗,任其自生自灭。

这里用的概念是“不仁”,仁为爱,不仁即不爱,这里的不爱,是不管,任其自生自长。不仁,用于说天地,无疑是深刻的。天地即自然界,它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生活在天地中的动植物是非常多的,天地对于它们一视同仁,无任何偏私。同样的春夏秋冬运转,对于不同的生命具有不同的意义。比如,严冬对于诸多花草来说是浩劫,然而梅花正是这个时候开放。《老子》说天地不仁,显然是对人来说,人总是认为天地是有情感的,企图通过祭祀等手段笼络神、讨好神。《老子》的“天地不仁”,对于人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至少有三个问题让人冷静:一、 人是不是天地之骄子?回答,不是。二、人与其他生灵是不是同享天地之恩,没有任何特权?答案是肯定的。三、人是不是需要检讨自己对于自然的过分掠夺包括对于地球上其他生灵的过分摧残?答案是肯定的。如果这种分析能够成立,“天地不仁”实际上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思想:生态公平。

《老子》试图将天地不仁论用于社会,提出“圣人不仁”,圣人不仁,似乎是讲圣人不要爱百姓,其实不是。爱固然是好东西,但爱得不当,是种灾难。与其爱得不当,还不如不爱。《庄子》所说的“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16) ,与这里的“不仁”,思想是一致的。这种思想的实质是自由。自由,不只是比那种不当的爱重要,应该说比所有的爱都可贵。自由是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老子》的不仁论,并不涉及自由的方方面面,实际上它只说了一种自由,即解放本性的自由,本性即自然,即道。各物均有自己的本性,因此各物均有自己的自然,均有自己的道。由于世界上各物均是相联系的,因此各物的自由相互交集、相互作用,构成一张网,这网中各物的自由共同构成生态的自由。

《老子》这一章,说天地像一只大风箱,“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17) 。这话深刻地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它是运动的,无限的,有规律的。

人在这个世界中,要妥善处理好与他物的关系。怎么处理?《老子》反对多言,多言即算计,而提出“守中”的主张。“中”通“冲”,“守中”即“守冲”,即持守虚静和谐之道,也就是自然之道。自然之道就是自然而然地存在着、生活着、发展着,用今天的概念来说,符合生态要求地生存着、发展着。

虽然天道不仁,但如果能体会其中的妙处,守中地生活着,定然会从天地获得更多的好处。《老子·第七十九章》云:“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18) “无亲”即“不仁”,但善人即“守中”的人,可以从天地中获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