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五服统治

二、 五服统治

周朝对于国土实行五服统治。这在《尚书》有明确记载,《逸周书》也有谈及,并明确说这源于周朝:

夏成五服,外薄四海。 (34)

“五服”据《尚书》为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以京城为中心,距京城最近的地区为甸服,距京城最远的地区为荒服。由于距京城距离有远近,贡品就有不同的要求。像粮食等生活用品之类,基本上就是由甸服供应,边远地区的贡品则多为奇珍异宝。

关于“服”,《逸周书》还有“九服”之说,然实际上只谈到了侯服、甸服、男服、卫服、蛮服、镇服、藩服,疑有脱漏。对于“服”名目,注家有解释,说:“侯之言侯,为王斥侯。服,服事天子也。”“甸之言田,为王治田出税。”“男之言任也,为王任其职理。”“(卫者)为王捍卫也。”“蛮近夷狄,蛮之言縻,以政教縻来之。”“镇者,言镇守之。”“藩者,以其最在外为藩篱,故以藩为称也。”“藩服,屏四境也。” (35) 看来,这些命名都与中央政府管理有关。

“外薄四海”,据何秋涛的解释:“九州之外谓之四海,此通义也。禹时东南二海皆在版图之内,其西北二海虽九州之外,而声教洋溢,凡有血气莫不尊亲,故云外薄四海。” (36)

在何秋涛看来,不只九州要进贡,四海也要进贡。进贡与声教具有必然联系。既然进贡不止于九州,而达于四海,那么,四海也是国家教化达到的地方,它们都在中国的版图之内。这一点在禹时就明确了。

对于四海的具体进贡物,《逸周书》也有记载,最后,它说:“咸会于中国。” (37)

进贡意义重大。进贡是对朝廷的支撑,因为进贡物或是朝廷生活与战争必须之物,或是珍奇之物。但它的意义远不只是此,进贡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是国家主权对其管辖疆域的宣示。因此,重要的是进贡这事,而不是进贡之物。《逸周书》记有这样一件事:商汤王对伊尹说,诸侯进献本是好事,但我感到不安。我知道有些地方是不生产牛马的,因为朝廷战争的需要,他们高价换取边远地方的牛马,以之作为贡品。这样做,实在是劳民伤财。我想让诸侯根据自己国家的所有物来进贡,这样,贡品易得到且不贵。你为我起草一个《献令》,向天下颁布。商汤王这样做意义重大,这让进贡之事变得容易了。国家疆域之内无论离国都多远,都同心同德。这样,国家政权就稳定了,边远地方也安定了。

伊尹遵照商汤王的指令,起草《献令》:

伊尹受令,于是为四方令曰:臣请正东符娄、仇州、伊虑、沤深、九夷、十蛮、越沤、 鬋文身,请令以鱼支之鞞,(乌)鲗之酱,鲛盾、利剑为献。正南瓯邓、桂国、损子、产里、百濮、九菌,请以珠玑、瑇瑁、象齿、文犀、翠羽、菌鹤、短狗为献。正西昆仑、狗国、鬼亲、枳已、闟耳、贯胸、雕题、离丘、漆齿,请令以丹青、白旄、纰罽、江历、龙角、神龟为献。正北空同、大夏、莎车、姑他、旦略、貌胡、戎翟、匈奴、楼烦、月氏、孅犁、其龙、东胡,请令以橐驼、白玉、野马、 、良弓为献。汤曰:善。 (38)

从这个献令可以看出,当时中国的东南西北有多少个民族。就拿东面来说,有符娄、仇州、伊虑、沤深、九夷、十蛮、越沤、鬋文身。“九夷”,按《尔雅》,为玄菟、乐浪、高骊、满饰、凫更、索家、东屠、倭人、天鄙。至于“十蛮”,说法不一。《职方》一书说“八蛮”:天笁、咳首、僬侥、跛踵、穿胸、儋耳、狗轵、旁脊。《尔雅》说“六蛮”,此书说“十蛮”,应该是说蛮很多,此十言多。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早在文明开始的夏、商、周时期就是如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