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圣都:神圣壮美昆仑山
《山海经》分“山经”与“海经”两个部分,“山经”分为《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五个部分,故又称作《五臧山经》(或作《五藏山经》)。“海经”分为《海外经》《海内经》《大荒经》。《海外经》包括《海外南经》《海外西经》《海外北经》《海外东经》四个部分;《海内经》包括《海内南经》《海内西经》《海内北经》《海内东经》四个部分;《大荒经》包括《大荒东经》《大荒南经》《大荒西经》《大荒北经》《海内经》五个部分。“海经”虽然名为海,实际上,主要也是说山。因此,《山海经》其实是山经,它一共写了400多座山。这些山有三分之一可以在现在的中国版图中找到其地望。所有这些山中,昆仑山最为重要。
《山海经·西山经》对昆仑山有详细的描述:
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后,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有兽焉,其状如羊而四角,名曰土蝼,是食人。有鸟焉,其状如蜂,大如鸳鸯,名曰钦原,蠚鸟兽则死,蠚木则枯。有鸟焉,其名曰鹑鸟,是司帝之百服。有木焉,其状如棠,黄华赤实,其味如李而无核,名曰沙棠,可以御水,食之使人不溺。有草焉,名曰薲草,其状如葵,其味如葱,食之已劳。河水出焉,而南流东注于无达。赤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汜天之水。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丑涂之水。黑水出焉,而西流于大杅,是多怪鸟兽。 (17)
这段文字主要有四层意思:一、 昆仑是黄帝在地上的都城;二、 昆仑有诸多神灵守护,有虎身九尾的陆吾、状如羊而四角的土蝼,还有各种神鸟,它们也担任守城的任务。三、 昆仑有各种果树。四、 昆仑有河水、赤水、洋水、黑水四条河流流出。
关于昆仑是黄帝的下都,《山海经·海内西经》也有一条记载,说“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 (18) 。这段文字还突出介绍“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 (19) 。这里对于昆仑上的王宫,突出的一是其高,二是玉为井槛,三是门有神兽——开明兽守护。兽名为“开明”肯定是有来历的。开明,即天亮,这兽与黎明有着密切的关系。昆仑山操控着太阳的升落,也就是操控着大地的光明与晦暗。可引申理解为,昆仑山是文明的发源地。
昆仑是黄帝的下都。既然有下都,那么上都呢?显然是在天上,天上与地上如何交通?靠“建木”。
“建木”是什么样子?《山海经》中有两段不一样的描述:
……有木,青叶紫茎,玄华黄实,名曰建木,百仞无枝,上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实如麻,其叶如芒,大皞爰过,黄帝所为。(《海内经》) (20)
有木,其状如牛,引之有皮,若缨、黄蛇。其叶如罗,其实如栾,其木若蓲,其名曰建木。(《海内南经》) (21)
黄帝族与炎帝族融合成为华夏民族的主体,炎黄帝部落融合后,不是炎帝而是黄帝成为部族的最高首领。炎黄部族在其发展过程中,与被称为东夷、南蛮、北狄、西戎的诸多部落融合。融合分为两种情况:
一、 通过战争融合,如黄帝部落与蚩尤部落的融合。《山海经·大荒北经》载:“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 (22) 蚩尤属东夷部落,他的部落被黄帝部落打败,融入了黄帝部落。
二、 通过婚姻融合。《山海经》比较喜欢谈黄帝的谱系,黄帝部落有各种谱系,有些明显属于华夏族自身的传宗接代,还有一些则为黄帝部落与其他部落通婚所繁衍而来。如:“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大荒西经》) (23) 从黄帝到北狄,隔了两代,可能就是其中一代与北狄族通婚,生下了北狄。再如:“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融父山,顺水入焉。有人名曰犬戎。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为犬戎,肉食。”(《大荒北经》) (24) 这里说的是黄帝与犬戎族的血缘关系,其谱系简化即为:黄帝—苗龙—融吾—弄明—白犬(犬戎)。黄帝族的发源地在中国的西北,西北存在着各种不同的部落,远古统称西戎。西戎部落与黄帝族的关系应该最为密切,多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里说的通婚只是一种方式。
南方的少数民族称为南蛮,南蛮的始祖是祝融。关于祝融的谱系,《山海经》载:
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壤,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海内经》) (25)
从这个谱系看,祝融出自炎帝。祝融之后出了有名的共工,不少史书载共工与黄帝的孙子颛顼争帝的故事,就是这共工因争帝失败,一怒之下触倒了不周之山,造成天破地陷,洪水泛滥。后来,由此演化出鲧、禹父子治水的伟业。
炎帝黄帝两大部族的谱系,按《山海经》所述,大体如下。
炎帝谱系:炎帝—听訞—炎居—节并—戏器—祝融—共工—术器、后土—噎鸣;炎帝—?—灵恝—氐人。
黄帝谱系:黄帝—昌意—韩流—颛顼—老童—祝融—太子长琴(始作乐风)—骆明—白马(鲧)—禹;(黄帝之孙)始均—北狄。
除炎帝部族、黄帝部族外,还有帝俊部族也是中华民族的主体部族,《山经海》对这一重要部族的谱系记载如下。
帝俊系统:帝俊—禺号—淫梁—番禺(始为舟)—奚仲—吉光(又木为车)—三身—义均(始为巧倕)—后稷(播百谷)—?—叔均(始作牛耕)。
帝俊谱系中最重要的人物是后稷,他是中国农业之祖,也是周人之祖。帝俊部族特别善于表演艺术,《山海经·海内经》云:“帝俊生晏龙,晏龙是为琴瑟。帝俊有子八人,是始为歌舞。”这个部族还出能工巧匠:“帝俊则羿彤弓与素矰。”(《海内经》) (26)
按历史学家徐旭生先生的看法,中华民族主要由三大集团:华夏集团、东夷集团和南蛮集团组成。华夏集团的主体是炎帝集团与黄帝集团,帝俊也属于这个集团。 (27)
《山海经》充分描述出以黄帝为首的华夏部族的形成发展的过程,虽然有神话、传说的成分,但也有历史的成分。
昆仑作为黄帝的首都,它是神圣的,有诸多神灵在守护,威严崇高;它又是富饶的,不仅有诸多光华璀璨的金玉,还有各种可食的水果;它还是极为美丽的,有奇花异草、珍禽异兽,美不胜收。《山海经》关于昆仑的详尽描述,展示了中华民族最早部族联盟的首都形象。这一形象后来成为历代封建帝王营建首都时的理想图式。《淮南子·本经训》云:“魏阙之高,上际青云;大厦曾加,拟于昆仑。” (28)
其实,昆仑在中国文化史上最为重要的意义还不在于它本身的富饶与美丽、神奇与亲切,而在于它下面的两点:
一、 它撑起中国地理的格局,当得起中国地理的脊梁。虽然对于昆仑山究竟指哪座山,学者们尚有分歧,或主祁连山,或主和田南山,或主阿尔泰山、冈底斯山等, (29) 但它在青藏高原是肯定的,中国的山脉大多从这里起势,走向东南。《山海经》说,有数条河流出于昆仑,这些河流是黄河、长江两大水系的源头。黄河、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们的流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
二、 昆仑山位于天地之中。《山海经·海内西经》郭注云:“昆仑虚……盖天地之中也。” (30) 认为昆仑为天地之中。此后许多重要的著作沿用此说,如《水经·河水注》云:“昆仑虚……地之中也。” (31) 《初学记》卷五引《河图括地象》云:“昆仑虚,地之中也。” (32) 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云:“名山三百六十,福地七十二,昆仑为天地之齐(脐)。” (33)
如此强调昆仑为天地之中,明显地表现出华夏民族的“中国”意识。在中国人心目中,中国,是天地的中心,世界的中心。
昆仑遂成为中国的标志、江山社稷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