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

第十四章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先秦末期的一部重要文化典籍。据《史记·吕不韦列传》载:当时,战国四君子闻名天下,他们都礼贤下士,结交宾客,且以此相互攀比,养士之风盛行一时。吕不韦有感于秦国虽强,但门客零落,便效仿四君子,厚遇下士,广结宾客,后门下有三千食客。吕不韦又令食客们各自将所见所闻写下,后汇编整理成20余万言,全书分十二纪、八览、六论,共26卷,160篇。书成之后,吕不韦认为,此书“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 (1) ,将古往今来、万事万物的道理都论述得十分完备,于是非常得意地承诺“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2)

《吕氏春秋》虽然是吕不韦的食客们所作,但从全书的编排和内容来看,并非大杂烩、杂抄汇集,而是有精心的取舍和考量,可算得上是吕不韦思想的体现。比如在编排上,《十二纪》是按春夏秋冬四季排序,各季又分孟仲季三月,如此编排出12个月份,构成完整的一年。从内容看,《十二纪》不是专门讲自然问题,而是从自然现象入手,最后落实到天子每月应该遵守何种规定,以及应该如何顺应自然的变化,并在郊庙祭祀、礼乐征伐、农事活动等方面发布政令。因此,《吕氏春秋》的重心在为政治国,是一本政治理论色彩非常浓厚的书。这一点,元人陈澔就指明:“吕不韦相秦十余年,此时已有必得天下之势,故大集群儒,损益先王之礼,而作此书,名曰春秋,将欲为一代兴王之典礼也。” (3) 换言之,吕不韦打算用这本书作为秦国的政治理论根基。而章学诚也认为《吕氏春秋》一方面是“兼取众长”,但另一方面“必有其中心之一贯”。 (4) 《吕氏春秋》貌似异常驳杂:儒家和道家似乎是主线,墨家、阴阳家、法家、农家等流派的思想似乎为旁支。但实际上,在这些不同的思想背后,隐藏着共同的理论逻辑——“上揆之天,下验之地,中审之人” (5) 。在此意义上,《吕氏春秋》不应被视为没有任何新的思想和创见的杂抄,而应该看作对先秦诸子思想的整理、总结,甚至创造性转化。东汉高诱曾评价《吕氏春秋》道:大出诸子之右。 (6) 这是比较中肯切实的评价。从环境美学的视角来看,《吕氏春秋》一方面吸取了诸子的思想,另一方面也有一些更深刻、更新颖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