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混沌”说
《山海经·西山经》云: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黄。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汤谷。有神焉,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惟帝江也。 (1)
这里说的是一位神,混沌无耳目。它的形状如一只袋子,颜色是红色。它有六条腿,四个翅膀,能识歌舞。它是谁呢?“帝鸿”。“帝鸿”是谁?有两种说法,一种为《山海经·西山经》的说法,认为它是帝俊之子。另一种说法认为,它为黄帝的另一名号。《左传·文公十八年》:“昔帝鸿氏有不才子,掩义隐贼,好行凶德,丑类恶物,顽嚣不友,是与比周,天下之民谓之浑敦。” (2) 这作为正史的《左传》也谈到了“帝鸿”。
这里,重要的不是帝鸿是谁,而是“混沌”这一概念。以混沌为人命名的,还有《庄子》。《庄子·应帝王》中说“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 (3) 。这“中央之帝”就是“帝鸿”了。
“浑沌”虽是人名,但它本不是人,它说的是一种无分的、整一的状态,指的是天地未分前的那种状态。那时,既没有天,也没有地;既没有白昼,也没有黑夜。天地未分前的这种混沌是怎样打破的?中国古代神话中是由盘古打破的。《艺文类聚》卷一引《三五历记》云:“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生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 (4) 按这个说法,盘古与天地是同时生长的。如果将盘古视为人类始祖,那么,并不是天地生人,而是天地与人同生,也一起生长。这个故事,《山海经》中没有记载,但它记载了一个刑天与帝争神的故事(见《海外西经》 (5) )。这刑天不屈服,在断了头后,仍然与帝争战,争战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山海经》没有说,但《列子》《淮南子》《路史》《论衡》等古籍说了一个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的故事。故事说,共工氏失败了,怒而触不周山,以至于天破地倾。是一位名为女娲的女神炼五彩石将破损了的天空补起来、倾斜了的天柱扶起来。《山海经》没有完整地记载这个故事,但它记载了“不周山” (6) “共工国山” (7) “女娲之肠” (8) 等名,似乎为上面说的故事作注。
《庄子》中,浑沌为中央之帝,《吕氏春秋·季夏纪》亦载:“中央土……其帝黄帝。” (9) 《山海经》中将浑沌称为“帝鸿”。《左传·文公十八年》说:“昔帝鸿氏有不才子……天下之民谓之浑敦。” (10) 《山海经·西山经》说:“有神焉,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惟帝江也。” (11) 正是这样一些文字,让一些学者认为帝鸿就是黄帝。当然,也有学者认为不是。 (12) 这里我且不管浑沌是否是黄帝,但黄帝与浑沌扯上关系或者说浑沌与黄帝扯上关系都是不得了的事。浑沌不是普通词,含义非同一般,它含有始源、始祖的意义。在《列子》中,浑沌为“太初”,其《天瑞》篇说:“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沌。” (13) 作为物,浑沌的地位至高无上,它是宇宙的初始。
《老子》中,浑沌为道。其二十五章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14) “道”既是宇宙之母,是实体性的存在,又是宇宙之理,是精神性的存在。
这三种混沌,分别说的是始祖(人亦神)、始物、始理(道)三者。中华民族的原初思维中,人、物、理三者混为一体。它也许含有这样的意思:天地是人与自然共同开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