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动”:“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

四、 “顺动”:“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

大地“资生”“致养万物”的功能建立在它所具有的优秀品德的基础上。

关于大地的品德,《说卦传》有一个精当的概括:“坤,顺也。” (83) 何谓“顺”?这涉及地与天的关系。在《周易》中,地与天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见于坤卦与乾卦的关系。

乾卦与坤卦的关系不是单一的,而是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关系:

第一,相对的关系。乾由三阳爻构成,为纯阳之卦,坤由三阴爻构成,为纯阴之卦。这种关系为相对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乾与坤的地位是平等的。

第二,尊卑关系。《周易·系辞上传》云:“天尊地卑。”尊卑之说原本是上下之义:天在上,引申则为尊;地在下,引申则为卑。卑在《周易》中也不是贬义。《彖辞》释谦卦,云:“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 (84) 文中的“卑”不具贬义。程颐的《周易程传》:说“以地势而言,亏满者倾变而反陷,卑下者流注而益增也。” (85)

第三,主从关系。乾为主,坤为从,即天为主,地为从。

坤卦的卦辞中有句“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关于这句话,《周易折中》引述了三位易学家的解释:

邱氏富国曰:坤道主成,成在后,故先乾而动,则迷而失其道,从乾而动,则顺而得其常。

王氏申子曰:马而非牝,则不顺而非地之类。牝而非马,则不能配乾而“行地无疆”,此坤之“柔顺利贞”也。故君子先行坤之道者,先乎阳,则迷而失。后乎阳,则顺而得。以阴从阴,犹与类行,以阴从阳,然后有庆。

林氏希元曰:先迷失道,是以失道解先迷。盖阴本居后,今居先是先失道,故迷也。后顺得常,是以顺解得常。盖阴本居后,居先为逆,居后为顺。故得其常道也。 (86)

这些解释都建立在一个基础上,即认定乾为主,坤为从。

为什么是乾为主而不是坤为主呢?因为乾是天的符号。天为什么为主?这涉及《周易》对天的设定。

在《周易》中,“天”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不一,作为天空来说,它与大地是平等且相对的;作为纯阳的体现来说,它与作为纯阴体现的地同样是平等且相对的。然而,当它高度抽象为宇宙运行规律即“天道”时,地就不能与它平等且相对了,“天道”高于且大于“地道”。在这种情况下,天与地的关系就成为主从关系,天为主,地为从。

《周易·系辞下传》云:“夫乾,天下之至健也。” (87) “至健”是说物质的天——天空是永恒的,精神的天——天道也是永恒的。坤呢?《周易·系辞下传》说:“夫坤,天下之至顺也。” (88) 按说,坤所代表的地也是永恒的,也可以称为“至健”,但是,《系辞下传》不这样说。在《系辞下传》的作者看来,坤还有更重要的品德——“至顺”。“健”只在己,没有对象;“顺”则存在关系,它有对象。顺的对象是什么?是乾,准确地说,是乾道——天道。

《彖辞》说得很清楚:“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 (89) 所谓“顺承天”就是顺承天道。《周易》不少处说到“顺”。如豫卦《彖辞》云:

豫,刚应而志行,顺而动,豫。豫顺以动,故天地如之,而况建侯行师乎?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豫之时义大矣哉。 (90)

这段话明确说豫的顺动就是天地之动,天地之动就是顺动,具体来说,就是日月按时运行,四时按时转换。天地是顺动的,人呢?人要想在这个地面上很好地生存,就必须遵循这规律,也必须顺动。

《周易》论及地对天的态度时,除提到“至顺”外,还提到“时行”。“时”在《周易》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益卦的《彖辞》云:“凡益之道,与时偕行。” (91) 不独益卦,所有的卦都或明示或暗喻:一切行动均要注重“时”,即所谓“时止则止,时行则行”(艮卦《彖辞》) (92) 。随卦《彖辞》干脆宣布:“天下随时。” (93)

在这一片重“时”之声中,坤卦的重“时”有它的特点。坤卦明确宣布:“承天而时行。”(《周易·文言传》) (94) 坤卦强调:“时行”的依据是“承天”。

为什么顺天要特别强调“时行”?这与《周易》总体的哲学思想有关系。在《周易》看来,宇宙的存在虽然可以被理解为空间的存在,但空间的存在实质是时间性的存在。一切在变,且不断在变,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正因为如此,顺天道而动,必须重时间性。《象传》赞颂“天行健”,其实,“行健”的何止是天?地亦行健。

坤卦强调大地遵循着天道而不断运动的品德,对人具有重大的启示性。人是在大地生存、生活着的,人要很好地在大地上生存、生活,就必须很好地认识、把握大地的规律,遵循大地的规律而动。这就是《老子·第二十五章》所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