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猎捕捞合于礼制
2025年09月26日
一、 打猎捕捞合于礼制
《曲礼》云:
国君春田不围泽,大夫不掩群,士不取麛卵。 (6)
这话是说,君主春天田猎不将泽地(此指猎场)四面包围起来;大夫打猎不将猎物一网打尽;士打猎,不捕幼小的麋鹿,也不掏取鸟卵。
《王制》重申了这些规定:
天子诸侯无事,则岁三田:一为干豆,二为宾客,三为充君之庖。无事而不田曰不敬,田不以礼曰暴天物。天子不合围,诸侯不掩群。天子杀则下大绥,诸侯杀则下小绥,大夫杀则止佐车,佐车止则百姓田猎。獭祭鱼,然后虞人入泽梁;豺祭兽,然后田猎;鸠化为鹰,然后设罻罗;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昆虫未蛰,不以火田。不麑,不卵,不杀胎,不殀夭,不覆巢。 (7)
文章说,天子、诸侯在没有大事的情况下,一年可以打猎三次,打猎的目的很明确:获取制作祭祀用的干肉、宴客用的食物、自己食用的食物。因为有这样的需要,打猎是要打的,“无事而不田曰不敬”;但打猎没有节制,没有规矩,则不合礼,“田不以礼曰暴天物”。
怎样做才能合礼呢?第一,行猎有规模上的节制:“天子不合围,诸侯不掩群”,要为物种的生存发展的留下必要的基础与条件。第二,行猎有等级上的区别:天子、诸侯、大夫、百姓的猎杀各有一定的规定。第三,行捕有时令上的限制:比如,水獭捕鱼陈列水边的那个时候,掌管山林的虞人才能进入水域捕鱼;鸠化为鹰也就是鸟长大之后,才能下罗网捕鸟;昆虫尚未蛰居,不能放火捕猎。第四,行猎有捕获对象上的限制。这就是“不麑,不卵,不杀胎,不殀夭,不覆巢”。所有这些,均具有保护生态安全、维护生态平衡、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