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环境审美的时空拓展
《天问》虽然以探索宇宙自然环境为出发点,但落脚点是人类在这个空间生存的历史与当代命运。《天问》依据大量的神话、传说,追溯了中华民族的发生发展史。某种意义上,《天问》关于中华民族发生发展史的描述,落脚点仍然是环境——社会环境。人类理想的社会环境应该是平安的,和平的,没有侵略、没有战争的,但屈原所处的时代恰好是一个纷争的时代,战祸频仍,民不聊生。屈原总结历史教训时特别注意总结殷商灭亡的教训,他问:
授殷天下,其位安施?(将天下授给了殷,它的王位怎么给的?)
反成乃亡,其罪伊何?(后来殷一反成命被灭,它的罪是什么?)
…………
天命反侧,何罚何佑?(天命是反复的,怎么样才惩罚,怎么样才护佑呢?)
齐桓九会,卒然身杀。(齐桓公九会诸侯,最后竟然为人杀害!)
彼王纣之躬,孰使乱惑?(那个名为纣王的人,谁使他乱惑?)
…………
皇天集命,惟何戒之?(皇天集禄命于王,以何警戒他?)
受礼天下,又使至代之!(王受礼于天下,又让有德者来取代他!)
…………
中央共牧,后何怒?(中央政权统管天下,诸侯们为何发怒?)
蜂蛾微命,力何固?(蜂蛾们生命力弱小,它们的力怎样才能坚固?)
惊女采薇,鹿何佑?(受惊的女子采薇,鹿为何要去护佑她?) (22)
这些话概括起来,就是一个思想:天命是变化的,它只护佑有德的君王,而君王是不是有德,就看他是不是爱民,是不是尊奉中央政权,是不是不去侵略他国了。
《天问》最后问到自己的楚国,也问到自己:
荆勋作师,夫何长?(荆楚喜好战争,怎么会长久呢?)
悟过改更,我又何言?(如楚王能悔悟改正,我还要说什么呢?)
吴光争国,久余是胜。(吴国阖庐与楚国争战,最终还是吴国战胜了啊!)
何环穿自闾社丘陵,爰出子文?(如何能穿遍闾里乡社丘陵,找出个贤良的令尹子文?)
吾告堵敖以不长。(我曾经跟楚国贤人堵敖说过,楚国将衰,不复能久长也。)
何试上自予,忠名弥彰?(我为什么要谏议楚王,自我标榜忠贞,我难道是为了获取忠名吗?) (23)
屈原是中国第一位爱国主义诗人,也是自有文字以来,中国为数不多的几位拥有个人创作成果的学者、思想家之一。他的环境美学思想之所以有重要意义,主要原因有二:一、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将自然纳入环境并对其作最为全面思考的学者,也是第一位注重从精神的维度包括审美的维度对自然环境作深入思考的学者。二、 他是中国先秦时期堪与孔孟荀并列的最为关注社会环境的思想家。在社会环境治理上,屈原与儒家学者有诸多共同的认识:爱民,爱好和平。他较儒家学者更为深刻的地方,一是在他更善于总结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天问》百分之七八十的问都是追问历史的经验与教训,自远古圣君一直问下来,集中问夏商周三代。二是他更关注自己的故国——楚国。他的环境美学思想既具有最为伟大的时空意义,又具有最为浓厚的爱国情怀。
(1) 林家骊译注:《楚辞》,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54—155页。
(2) 林家骊译注:《楚辞》,第154页。
(3) 林家骊译注:《楚辞》,第3页。
(4) 林家骊译注:《楚辞》,第8页。
(5) 林家骊译注:《楚辞》,第12页。
(6) 林家骊译注:《楚辞》,第8页。
(7) 林家骊译注:《楚辞》,第8页。
(8) 林家骊译注:《楚辞》,第30页。
(9) 林家骊译注:《楚辞》,第30页。
(10) 林家骊译注:《楚辞》,第30页。
(11) 林家骊译注:《楚辞》,第31页。
(12) 林家骊译注:《楚辞》,第19页。
(13) 林家骊译注:《楚辞》,第25页。
(14) 林家骊译注:《楚辞》,第25—26页。
(15) 林家骊译注:《楚辞》,第50页。
(16) 林家骊译注:《楚辞》,第135页。
(17) 林家骊译注:《楚辞》,第191页。
(18) 林家骊译注:《楚辞》,第51—52页。
(19) 林家骊译注:《楚辞》,第72—73页。
(20) 林家骊译注:《楚辞》,第224页。
(21) 林家骊译注:《楚辞》,第80页。
(22) 林家骊译注:《楚辞》,第97页。
(23) 林家骊译注:《楚辞》,第10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