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孟子》

第六章 《孟子》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哲学的捍卫者和继承者。在孔子过世后,儒家一分为八,逐渐失去往日光辉。孟子感叹道:“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 (1) 可见儒家传承岌岌可危。如果此时孟子不挺身而出,为儒家哲学辩说论解,“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2) 可能就要成为定局,而儒家思想就要走向销声匿迹。但孟子的辩说并不只是重复孔子之言,而是有自己的创见。正是在此意义上,劳思光先生称孟子为“儒学体系之建立者” (3) 。至于孔孟之间的关系,劳先生更认为:“孔子代表儒家哲学之创始阶段,孟子则代表儒家理论之初步完成。就儒学之方向讲,孔子思想对儒学,有定向之作用;就理论体系讲,则孟子方是建立较完整之儒学体系之哲人。” (4) 可见,孟子虽然被称为“亚圣”,但对儒家思想的贡献绝对不亚于孔子。而对孟子思想的研究,较之孔子,还有很大的差距。

至于对孟子美学的研究,则多关注人格美、共同美、“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等问题。而20世纪以来环境状况的不断恶化和生态危机的愈演愈烈,迫使人们不得不停止对经济的狂热迷信,转而思考生态环境的问题。在20世纪60年代,环境美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欧美崛起。从此,美学不再局限在艺术的领域里,环境成为美学不可忽视的领域。而时至今日,“环境美学与艺术美学处于平等的地位” (5) ,“美学研究的重心从艺术转移到自然……美学正在走向日常生活,并应用于实践……环境美学将成为美学研究的显学” (6) 。美学可谓正经历革命性的转变。继续用经典美学的视角来审视孟子固然无可厚非,但若能以环境美学的新视域来透视孟子,则既可进一步挖掘《孟子》蕴藏的宝贵资源,又有助于厘清孟子思想的脉络,以达到深化理解经典美学的目的。

《孟子》一书中有“环”,如“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7) ,也有“境”,“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 (8) ,但全书无“环境”一词。“环境”一词最早见于《元史·余阙传》:“环境筑堡寨,选精甲外捍而耕稼于中。” (9) 这里所说的环境为两个词,环指环绕,境为区域,与《孟子》中的意义相近,而两个字合起来跟今人所说的“环境”的意义也基本一致。虽然《孟子》没有提到环境,但不妨碍我们在其中找到与环境相关的概念。当然,环境一词有非常丰富的内容。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说经济环境、教育环境、政治环境等,这种语境下的环境主要是指具体的生活状况和条件。此外,从不同学科的角度,还可以对环境进行细分。这些环境跟环境美学所说的环境,在内涵上固然有交叉重叠之处,但不能将之完全等同。环境美学中的环境主要是指人化的自然界,它具有哲学、科学、实践和审美层面的意义 (10) ,凸显的是家的温馨感,侧重的是感性的维度,包括感性观赏和情性的融合 (11) 。而这些内容在《孟子》中是可以找到相关资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