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宫室之美

第二节 宫室之美

孟子还谈到了对居住环境的欣赏。如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 (16) 雪宫是齐宣王的离宫,相当于今天的别墅。从引文可以推测,齐宣王的雪宫应该是非常奢华别致的,于是他才会带着炫耀的口吻去追问孟子:“你们这些贤能的人也有这种快乐吗?”而孟子对于这种居住环境所带来的快乐是不否认的,他承认贤者也以此为乐。孟子还说:“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 (17) 可见,当时的达官贵人一旦得志,便汲汲以求宫室之美,把宫室装潢得富丽堂皇。此外,孟子还明确地提到了宫室之美的重要性。他说:“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8) 从这段引文可以看出几点:第一,孟子认为宫室是人们审美的对象。第二,孟子认为宫室的美具有非常大的魅力。这可以从与宫室之美作交换的对象来推理。孟子说,以前就算是牺牲性命也不接受,而今却为了宫室之美而接受。可见,人的性命和宫室之美可以相提并论。而后文提到的“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分别代表着女色、名誉,而孟子把宫室之美放在与之相同的地位,可见在孟子的时代,美好的居住环境已经成为人们自觉地加以追求的对象。

此外,孟子还特别强调居住环境对人的气质的影响。《尽心上》记载:孟子自范之齐,望见齐王之子,喟然叹曰:“居移气,养移体,大哉居乎!夫非尽人之子与?”孟子曰:“王子宫室、车马、衣服多与人同,而王子若彼者,其居使之然也。况居天下之广居者乎?鲁君之宋,呼于垤泽之门。守者曰:‘此非吾君也,何其声之似我君也?’此无他,居相似也。” (19)

在这一段里,孟子用了两个例子来说明居住环境的重要性。第一个是齐国的王子。孟子从范来到齐国的都城,一眼就看到了齐国的王子。为什么王子这么醒目?王子和普通人不都是人的儿子吗?孟子说:居所改变气度,奉养改变体质,居住环境真是重要啊!第二个是鲁国的国君。当他到了宋国的时候,守门人虽然认出他不是宋国国君,却很诧异,两个人样貌不同,但是说话的声音、气度很相似。原因何在?同样是“居”。两人所处的居住环境是相似的。因此,孟子感叹“大哉居乎”。

营造美好的居住环境,不仅是建筑设计上要精心别致,而且还要注意环境中的人。光有美丽的亭台楼阁、雕梁画栋,而没有品德高尚的人相伴,这种环境也是不可取的。在《滕文公下》,孟子讲了一个非常有名的故事——一傅众咻。楚国的大夫希望自己的儿子学齐国话,应该请齐国人还是楚国人当老师呢?自然是齐国人。但只有一个齐国人在他身边,他上完课之后,面对的都是喧哗吵嚷的楚国人,在这种环境下,他又如何学得好齐国话呢?

孟子认为,真正有效的办法就是,让他去齐国的集市上居住几年。这样一来,他每天睁开眼,吃穿住行,都必须用齐国话与齐国人交流,不然生存下去都会有问题。在这样的环境之中,他想要说楚国话,也不容易。孟子然后借题发挥,表示君王生活在宫室之中,如果要变成一个向善的君王,他所处的环境就必须有很多贤达之士、高尚之辈。“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 (20) 君王身边都是“善士”,君王又能跟谁一起做坏事呢?君王自然就是一个好人了。进一步地说,在这种良好的环境下,君王如果能够做到与人为善,择善固执,那么,君王就居住在“天下之广居”,即内心充满了仁德,这样的君王,就一定是“仁者无敌”,能够“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1) 。不难看出,孟子理想中的居住环境是具有浓厚的道德意味的。

最后,孟子特别强调美好的居住环境是自己主动求得的,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认为人要去积极寻找符合自己心意的环境,而不是被动地适应环境。孟子说:“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 (22) 自己主动求得的环境,才能真正安心地居住;只有安心地居住,才能更深入地挖掘环境的有利因素,从中得到更大的愉悦;只有更深入地挖掘环境的有利因素,才能在运用这些因素的时候得心应手,左右逢源,自由自在。因此,在孟子看来,“自得之”是环境审美非常重要的条件,“居之安”“资之深”是提升环境审美的关键。这需要自己反复琢磨,认真玩味,不可急于求成。程子注解这一章句时就说:“然必潜心积虑,优游餍饫于其间,然后可以有得。若急迫求之,则是私己而已,终不足以得之也。” (23) 我们今天很多人对自己所居住的环境常有抱怨,其实不妨反思一下,对于所居的环境,自己是不是下了一番功夫认真考量呢?是真的符合自己的心意,还是随波逐流呢?自己又对居住环境投入了多少时间和精力呢?有没有拔苗助长,操之过急呢?

孟子给我们的启示是,对居住环境首先要有一种“一见钟情”“爱我所爱”的感觉;其次是在实现了安居之后,要善于琢磨环境的诸多因素,环境的审美元素不全是直接显露出来的,而是有不少处于潜存的状态,需要我们充满热情地挖掘和利用;最后,我们积极改造过的居住环境,已经打上了我们情感的印记,环境与情感已经交融,主体实现了客体化,客体也实现了主体化,荡漾在这种审美情调之中,会升华我们的美感,让我们感受到一种自由,从而达到乐居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