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生”:“至哉坤元,万物资生”
天与地两个概念具有相当大的伸缩性。从具象性一面理解,它指位于人上方的天空和位于人脚下的土地。《易》学中“天地人三才”说即据此。但《周易》对于天地的理解并不囿于物质性的天与地。它将天归于纯阳,地归于纯阴,这样,天与地就高度抽象化了,不只是代表物理性的天空和大地,还代表构成宇宙的两种基本元素——阳与阴。天为阳,地为阴。这种架构造就了中华民族天地文化的基本特色。
按《周易》的观点,这宇宙的一切无不是天地生成的。这一观点理所当然是唯物主义的。世界诸民族文化中,关于宇宙的生成不外乎神造论、人造论、物造论三种。在中华民族文化创造之初,这三种观点均是有的,盘古开天、女娲补天,既可以理解为神造论,也可以理解为人造论,因为盘古既是神又是人。这两种看法,一直被置于神话传说之类,真正严肃讨论宇宙生成的是《周易》。《周易》所持的是物造论——天地创造论。《周易·序卦传》云:“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唯万物。” (70)
天地生物,是有所分工的。《周易·彖辞》云: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至哉坤元,万物资生。
对于天,《周易》强调它的“资始”的意义,而对于地,《周易》则强调它的“资生”的意义。这两者有很大不同:一、 就时间论言之,“资始”只是开始,而“资生”则意味着生命已经产生了。二、 就构成论言之,“资始”提供生命制作的元素,“资生”提供生命制作的成果。《周易·系辞上传》将这两者的作用概括为“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正是因为天与地对于生命产生的作用不同,故《周易》对天的评价为“大哉”,而对地的评价为“至哉”。“至”既是最高,也是最后,还是最好。
虽然生命之始来自天,但生命的完成在地,因此,人们更能感受到地对于生命产生的意义。生活在大地上的人,不仅从人的生成,还从动植物的生成,强烈地感受到大地是人类的母亲。《说卦传》说“坤,地也,故称乎母” (71) ,是非常准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