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生存:“藏金于山,藏珠于渊”

二、 环境与生存:“藏金于山,藏珠于渊”

人生活在天地之中,如何处理与天地的关系?《庄子》提出的观点是“人与天一”。《山木》云:

(颜回问)“何谓人与天一邪?”仲尼曰:“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人之不能有天,性也。圣人晏然体逝而终矣!” (54)

“人与天一”是孔子(当然,实是庄子)提出来的,颜回不明白,让孔子作进一步的说明。孔子的回答有些耐人寻味,为什么“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呢?这不是人天不分了吗?不是的,因为下一句话是“人之不能有天,性也”。原来,人之所以不能与天合一,是因为有“性”。这就是说,人性中有与天分离的因素,正是这因素,使得人走出了自然,成为与天相对立的力量。事实也正是这样,人本属于自然,是自然一分子,但人在认识与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了自我意识,终于取得了一定的与自然分庭抗礼的地位。人的自我意识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成功地利用了自然规律(天),从而促进了人类的进步;另一方面,它也可能错误地违背了自然规律,从而给人类带来种种灾难,严重的可导致人类的毁灭。而从人来自天、本属于天这层意义说,“人”也是“天”,因此“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虽然如此,人毕竟已从自然走出来了,现在要走回去不容易,只有“圣人”可以做到,他们可以安然地顺应自然变化(晏然体逝而终)。

虽然只有圣人才能做到与天合一,但庄子希望大家都能做到,他喋喋不休地说理,就为了这个。那么,普通人如何也能做到与天合一呢?《庄子》中《天地》云:

夫子曰:“夫道,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君子不可以不刳心焉。无为为之之谓天,无为言之之谓德,爱人利物之谓仁,不同同之之谓大,行不崖异之谓宽,有万不同之谓富。故执德之谓纪,德成之谓立,循于道之谓备,不以物挫志之谓完。君子明于此十者,则韬乎其事心之大也,沛乎其为万物逝也。若然者,藏金于山,藏珠于渊;不利货财,不近贵富;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愧穷。不拘一世之利以为己私分,不以王天下为己处显。显则明。万物一府,死生同状。” (55)

“道”是大的,要认识道不容易,但不是做不到。《庄子》提出几道程序:(一)“刳心”,将心袒露出来,真诚地接受道;(二)明“十”:“无为为之之谓天,无为言之之谓德,爱人利物之谓仁,不同同之之谓大,行不崖异之谓宽,有万不同之谓富。故执德之谓纪,德成之谓立,循于道之谓备,不以物挫志之谓完。”(三)两“藏”:“藏金于山,藏珠于渊”,不彰不显;(四)八“不”:“ 不利货财,不近贵富;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愧穷。不拘一世之利以为己私分,不以王天下为己处显。”如是,则可以“心”大而“韬乎其事”,“为”“沛”而“万物逝”,实现与道同一、与天同一,即“万物一府,死生同状”,超越物我之分,超越生死之际。

这段话中,“藏金于山,藏珠于渊”值得注意。金、珠指什么,是道吗?不是,而是人——君子。山、渊,借指最适合于人生活的环境。由于得了道,体察了天地之奥妙,于是将自己置于一个非常合适的地方。这句话生动地比喻了人与环境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