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理想——“顺天之意”

第二节 环境理想——“顺天之意”

关于天,墨子是从两个方面认识的。一是认为天自为法,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二是认为天有志,它可以根据人的行为采取或赏或罚的措施。谈天法,取唯物主义立场;谈天志,取唯心主义立场。虽然所取立场不一样,但目的一样,都是让人们“兼相爱,交相利”。

墨子认为,天有志,有它的意愿,这志就是爱民。何以知道天是爱民的?《墨子·天志中》写道:

且吾所以知天之爱民之厚者,有矣。曰:以历为日月星辰,以昭道之;制为四时春秋冬夏,以纪纲之;雷降雪霜雨露,以长遂五谷丝麻,使民得而财利之;列为山川溪谷,播赋百事;为王公侯伯,以临司民之善否,使之赏贤而罚暴,贼金木鸟兽,从事乎五谷丝麻,以为民衣食之财。自古及今,未尝不有此也。 (11)

墨子是从自然与人本然的和谐来谈这一问题的,他认为,一、天是有秩序的,具体表现为日月星辰的位置及运行有规律可循,春夏秋冬的演变有纲纪可遵。自然存在的有序性有助于人在天地间生活。二、天是人的财利之源,比如,它的“雷降雪霜雨露”,有利于五谷丝麻的生产,让人获利。三、天是人事的舞台。天分为天空与大地,大地表现为山川溪谷。王公侯伯的治民,百姓们的耕作,全在这大地上。自古及今,人类就在这大地上“播赋百事”,书写历史,创造文明。

应该说,除了将天说成有心志的人格神,这段文字对天与人的关系的阐述均很到位。实际上,他要表达就是:自然界是人的生存生活之本,这本,包括生命之源、生活之所两种意义。换句话说,自然界既是人的资源也是人的环境。无资源人不能生存,无环境人不能生活。

天给人以生存资源和生活环境,说明天对于人有爱心,而且爱心很厚。爱,是墨子学说的核心。墨子说的爱,是兼爱,兼爱是全体的爱,没有前提的爱。爱心这种行为,提到理论上,则是一种道德规范,墨子称之为“义”。

墨子充分肯定“义”即爱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

天下有义则生,无义则死;有义则富,无义则贫;有义则治,无义则乱。 (12)

“天下”指社会。社会需要重义,因为不重义,只有死路一条,但是人有贪婪的本性,不可能自觉地履行义。统治者就更不用说了,因为有权,只会利用权去更多地侵夺他人的生命与财物,以获取更多的利益。因此,让人自己明白义的重要性、自觉地履行义,是不可能的。墨子的做法是,借助天志以晓喻人,让天的威力迫使人去行义。这里,首要的是让人知道天志是什么。天志是什么呢?是义。怎么知道天是尚义的呢?就以天爱民作根据。墨子说:“天欲其生而恶其死,欲其富而恶其贫,欲其治而恶其乱,此我所以知天欲义而恶不义也。” (13)

虽然天有尚义之德,但天不是无原则地尚义,而是需要人能理解它的这份爱心,做到“兼相爱,交相利”。古代圣王就是这样做的,这样的事可以被称为“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墨子说:

古者圣王明知天鬼之所福,而辟天鬼之所憎。以求兴天下之利,而除天下之害。是以天之为寒热也节,四时调,阴阳雨露也时,五谷孰,六畜遂,疾菑戾疫凶饥则不至。 (14)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循环论证。《墨子》一方面说,天本然地具有一个宜于人生活、生存的环境,以此说明天本然地具有爱民之心、本然地尚义;另一方面又认为,人只要明了天的这份本心,懂得天的爱民之意,自觉地行义,兴利除害,天就可以为人类提供宜人的生活、生存环境:寒热也节,四时分明,阴阳协调,雨露有时,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民健康,生活幸福。

人与自然之间诚然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且自然对人的作用处于决定性的地位,但人对于自然的作用也不可小视。

人作用于自然的活动,都是出于自身的利益,它的客观效果有两种:一种效果是,既有利于人类,也有利于自然。比如,人对于树木的合理采伐,对森林的科学保护,既能为人类带来财富,也有利于森林的更新与整个地球生态环境的保护。另一种效果是,于人在具体事件上有利,于自然却是破坏,从长远看,从根本上看,对人也是不利的。比如,人对于森林的过度采伐,虽然也许会给人带来短期的利益,然其后果的严重性是难以估量的。

墨子所处的年代,为了财富对自然实施过分的掠夺这种事也是有的,但多为局部的,不算严重。但是,战争导致资源与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这种现象,不仅存在,还很严重。墨子在他的著作中,没有从资源、环境、生态保护维度去认识战争的灾难,而是立足于仁义,对当时“大国则攻小国”“大家则乱小家”“大都则伐小都”这种现象进行谴责,认为这种行为,于天,“天之所不欲”,于人,不仅“福禄终不得”,而且“祸祟必至”。这种主张,客观上起到了保护资源、保护环境的作用。

墨子的“天志”说,重要的不是“天志”之有无,而是此说的社会意义。它的社会意义有三点值得注意:

第一,天志就是天法。墨子说:“我有天志,譬若轮人之有规,匠人之有矩。输匠执其规矩,以度天下之方圆,曰:中者是也,不中者非也。今天下士君子之书不可胜载,言语不可尽计,上说诸侯,下说列士,其于仁义而大相径庭,何以知之?曰:我得天下之明法以度之。” (15) 当天志被理解成天法,它就由唯心主义转化为唯物主义了。

第二,天志为人所接受,它的实践则为“尊道利民” (16) 。道为何?墨子没有阐述,应该是天道,天道内容很丰富,各家解释不一样,从《墨子》一书整体来看,应是爱民生物。

第三,天志不仅强调爱民,还强调“顺天之意”。天意的含义丰富,究其实质,则是以爱民为本,创建的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具体来说,则是:

上强听治,则国家治矣;下强从事,则财用足矣。若国家治,财用足,则内有以絜为酒醴粢盛,以祭祀天鬼;外有以为环璧珠玉,以聘挠四邻。诸侯之冤不兴矣,边境兵甲不作矣。内有以食饥息劳,持养其万民,则君臣上下惠忠,父子兄弟慈孝。故唯毋明乎顺天之意,奉而光施之天下,则刑政治,万民和,国家富,财用足,百姓皆得煖衣饱食,便宁无忧。是故子墨子曰:“今天下之君子,中实将欲遵道利民,本察仁义之本,天之意不可不慎也。” (17)

这里所说与其说是天意,还不如说是墨子的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墨子概括为“刑政治,万民和,国家富,财用足”。它包括多种关系的处理:一是家庭关系的处理,“父子兄弟慈孝”;二是国内上下关系的处理,“食饥息劳,持养其万民”,“君臣上下惠忠”;三是人与鬼神关系的处理,“以絜为酒醴粢盛,以祭祀天鬼”,鬼神为人赐福;四是国际关系的处理,“诸侯之冤不兴矣,边境兵甲不作矣”;五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遵道利民”,于是,国家富,财用足,“百姓皆得煖衣饱食,便宁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