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孔 子

第五章 孔 子

孔子(前551—前479年),姓孔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是中国春秋后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为儒家之祖,亦是中国平民知识分子第一人 (1)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将孔子、释迦牟尼、苏格拉底、耶稣四位并称为“思想范式的创造者” (2) ,认为他们“通过他们的现存在和人类存在的本质来确定历史的,没有任何其他人能像他们一样……没有谁能有跟他们相同的历史影响力,也没有谁有像他们那样的高度” (3) 。孔子在思想史上无疑是具有发端意义的。但孔子如同苏格拉底一样,都“述而不作”,今天我们要研究孔子的思想,只能通过孔子的弟子门人对其言行记录、整理而成的文献来分析。

《论语》是先秦儒家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全书除记录了孔子的言行外,还记载了不少孔子弟子如有子、曾子、子夏等人的言行。在汉代后,因“独尊儒术”,《论语》的地位日益上升,东汉赵岐在《孟子题辞》中说:“《论语》者,五经之輨辖,六艺之喉衿。”将《论语》视为五经六艺的关键和统领。宋儒将《论语》列为四书之首。此后,《论语》地位有升无降。时至今日,《论语》几乎与孔子乃至儒家的思想划上了等号。我们今天研究孔子的思想,也主要从《论语》入手。

尽管孔子是2 000多年前的人,但其思想是历久弥新的。倡导个人主义、有科学主义倾向的工业文明,是现代社会的基础。这种文明虽然发展迅猛,产生了巨大的财富,但财富背后是不可胜计的自然资源的消耗与破坏。工业文明创造财富的速度越快,人类社会走向终结的速度也就越快。当下的空气污染、淡水危机、物种濒亡等,都是工业文明引致的生态危机的表现。如何走出这些困境,是迫在眉睫的问题。而在1998年,当历届诺贝尔奖得主中的三分之二在世者于巴黎聚会时,会议宣言明确指出:“人类若生存于 21世纪,必须回首2 500年去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4) 《论语》作为孔子思想的主要载体,包含着“节用而爱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等具有生态智慧的思想。下面,本章主要结合《论语》原文,来梳理和阐释孔子的环境美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