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绍续孔孟
在孔子思想里,天带有意志、情感的色彩,他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3) “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4) 孔子在失意之时,感慨“知我者其天乎!” (5) 他相信,天是唯一理解他的存在。孔子在困窘之际,喟叹“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6) 他相信,自然物象背后隐藏着天意。天人之间是相互贯通的。
在孟子思想里,天人贯通的倾向更加明显。他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7) 了解自己的心性便可以知晓天,存心养性便是敬奉天的方式。“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 (8) 君子以仁德感化民众,心中所存神妙莫测,造化之功与天地一起运转。孟子相信,天是人的道德理性之本源。“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 (9) 天人之间是密切相关的,并且可以通过“诚”来沟通。“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10)
荀子在天人关系上,并不是与孔孟决然不同,而是在继承了孔孟观念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荀子说:“皇天隆物,以示下民,或厚或薄,常不齐均。” (11) 上天将智慧赐予民众,有的人所得丰厚,有的人所得微薄,常常是不齐不均的。这里的“皇天”跟“天生德于予”的“天”,非常类似和接近。荀子还说:“老老而壮者归焉;不穷穷而通者积焉;行乎冥冥而施乎无报,而贤不肖一焉。人有此三行,虽有大过,天其不遂乎?” (12) 人只要尊敬老人、帮助弱势群体、暗地行善而不求回报,那么即便有大的过失,老天也不会毁灭他。这里的“天其不遂乎”中的天与“获罪于天”中的天,很明显都是有道德意志的天。“天下不治,请陈佹诗:天地易位,四时易乡;列星殒坠,旦暮晦盲;幽晦登昭,日月下藏。” (13) 这一段认为,人世间如果混乱不堪,那么天地就会颠倒,四时就会错乱,日月星辰等自然物象也会失去原有的秩序。这说明,天地和人世间存在交互感应,并非分为两极,互不相通。
荀子同样把“诚”看作天人之间的共通性。他说:“君子养心莫善于诚……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 (14) 君子修养身心的最好途径就是真诚,天地虽然广大,但如果不真诚,就不能化育万物。“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君子者,天地之参也。” (15) 荀子的这种“君子与天地相参”的观念,与《中庸》也是有相通之处的。因此,荀子的天人关系并非铁板一块,更不是与孔孟的天人观处于一种“非此即彼”的对立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