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安平泰”

一、 “安平泰”

第三十五章: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42)

《老子》这一章,提出理想社会的三个标准:安、平、泰。

“安”,安全。对于生命来说,安全第一。人类社会存在着诸多的不安全。不安全,既来自天灾,也来自人祸。不同的历史时期,影响人类安全的主要因素是不一样的。史前,威胁人类安全的主要是来自大自然的危险因子,包括天灾、动植物的伤害。进入文明时代后,人类抗击自然伤害因素的力量增强了,社会上的伤害因素如战争成为造成人类不安全的主要因素。《老子》时代,诸侯之间的战争已经趋向激烈,人民死伤无数,正是基于此,《老子》对于战争发出愤激的批判:“夫兵者,不祥之器” (43) (第三十一章),抗言“若民恒且不畏死,奈何以杀惧之也” (44) (第七十四章)。《老子》主张和平解决纷争,说:“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 (45) (六十八章)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2 000多年,但《老子》对于社会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包括对于战争的批判,仍然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影响安全的诸因素中,有一种来自生态。应该说自有人类以来,除局部地区、短暂时间外,地球上的生态平衡一直是比较好的,因此,现存古籍中,谈及生态安全是不多的。《老子》没有直接论及生态安全,但是它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常使人想到它的反面。人过多地干扰自然物以致造成生态平衡的局部破坏,应该是《老子》提出此理论的现实依据之一。《老子》提出的退让哲学、守柔守静哲学,固然具有策略上的考虑,如学者们说的以退为进,但也是基于对自然的保护,其“无为”理论中的“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弗居”,含有对自然的友好与尊重的意味。

“平”,公平。《老子》认为自然界有一个重要功能:“损不足以奉有余” (46) ,这就是公平。《老子》说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47) (第二章),反映出自然界趋平的规律。生态平衡是自然界趋平现象的一种体现,有自然生态平衡,也有社会生态平衡。《老子》基于人的贪婪与争强好胜的劣根性,提出“知其雄,守其雌” (48) 的理论,具有维护社会生态平衡的意义。社会生态平衡,是理想社会的重要因素之一。

“太”,通“泰”。《周易》中有泰卦,说明当时社会已经对于泰有很好的认识了。按《周易》理论,泰卦具有诸多积极意义:一、 交通。《泰卦·彖辞》云“天地交而万物通也” (49) ,交而通体现出天地的有机整体性,它是天地得以维持、得以平衡、得以和谐的根本原因。人作为自然中生命体之一,其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保障,就个体来说,是身心诸多因素顺利交通;就群体来说,是各色人等的身体上、精神上、事业上的相互交通。二、 志同。《泰卦·彖辞》云“上下交而其志同也” (50) ,志同则和,和则强,强则能力克困难,如《泰卦·象传》所说“拔茅征吉” (51) 。三、 财成。《泰卦·象传》云:“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52) 虽然此句中的“财”可以训为“裁”,但它也有财富之意。《泰卦·九三爻辞》亦云:“于食有福。” (53) 说明泰卦所说的吉祥,有发财的意思。四、 中行。《泰卦·象传》云:“‘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 (54) 包荒,即包容荒秽,意味着团结一切人等。之所以能做到这样,是因为持守的是“中行”这样的道德规范。中行即中道,中道的中为公平、正确、恰当、适宜、友爱。光大这样的道,社会就会变得美好。中道与自然之道是相通的,《老子》倡导的自然之道,就是中道。虽然《老子》未必吸取了泰卦的智慧,但《老子》的“太”应该包含了泰卦的积极意义,它将这一切积极意义归于自然。

安、平、太,是相通的,但有内容侧重之不同,也有层次高下之不同。安是基础,侧重个体生命之生存;平,侧重社会法则之合理;太,兼顾人与自然的关系、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侧重和谐:身心的和谐、生态的和谐、个体与社会的谐、人与自然的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