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环境审美的时空拓展
这集中体现在诗篇开头22句: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暗,谁能极之?
冯翼惟象,何以识之?
明明暗暗,惟时何为?
阴阳三合,何本何化?
圜则九重,孰营度之?
惟兹何功,孰初作之?
斡维焉系?天极焉加?
八柱何当?东南何亏?
九天之际,安放安属?
隅隈多有,谁知其数?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
日月安属?列星安陈?
出自汤谷,次于蒙汜。
自明及晦,所行几里?
夜光何德,死则又育?
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
女岐无合,夫焉取九子?
伯强何处?惠气安在?
何阖而晦?何开而明?
角宿未旦,曜灵安藏? (21)
这22句诗探索的主要是宇宙起源的问题。
关于宇宙起源,屈原提出两问:“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前问,问的是时间,宇宙之时从何开始?后问,问的是空间,宇宙之形以何为始?两问有美学的意味,因为它设置了一个情境——对话,为之虚拟了一个被问的对象。而且,这两问将宇宙历史的表述推到有一个“谁”在“传道”、有一个可以感受的“形”在证明的层次。
下面主要从天空与大地两个方面展开:
关于天空,先从人对天空最强烈的感受——昼夜开始。他询问“冥昭瞢暗,谁能极之?”“明明暗暗,惟时何为?”一是问谁知昼夜循环的原因,即问原因;二是问这种循环变化的时间,即变化的规律。后面进一步问及日月列星:“日月安属?列星安陈?”其中主要问日月。先说已知的太阳运行的路线,“出自汤谷,次于蒙汜”,再问日月更替的路程和这种更替的原动力:“自明及晦,所行几里?夜光何德,死则又育?”最后问日与星的关系:“角宿未旦,曜灵安藏?”(角宿:东方星;曜灵:太阳。)
关于大地,他主要问:“八柱何当?东南何亏?九天之际,安放安属?”关心的是天空如何撑起来,让大地上的生灵有一个自由活动的无限空间。他也说到地形,西北高东南低,这是中国的地形特点。这一方面是因为他当时只能知道这么多地理知识,另一方面,他对天地的关切,也只能是从中国人的生存出发,在他的视野中,中国是世界的全部。
从哲学来看,屈原已经认识到宇宙的无限性。他说:“隅隈多有,谁知其数?”关于宇宙有多大,中国人一直在探索,战国时阴阳家说宇宙可以划分为九州,《淮南子》说,天有九野,九千九百九十九隅。九为至大数,《淮南子》实际上是说天是无限的。尽管天是无限的,但为了认知的需要,人们还是要将天作一定的划分。屈原就在问:“天何所沓?十二焉分?”
值得特别提出的是,屈原问宇宙运行规律,不是为问而问,而是为了人在天地间更好地生存。他在问天问地问日问星之中,不忘问人:“女岐无合,夫焉取九子?伯强何处?惠气安在?”女岐为神女,伯强为疫鬼。这两句的意思是:女岐没有夫君,怎么生出九个儿子?“九”是概数,表多,这是在问最早的人是如何产生的,而且问人为何繁衍得那么多。尽管大地上有疫鬼存在,但大地仍然是惠风和畅,适合人类生存与发展的。
屈原认为,宇宙是人类的环境,这个环境是适合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与其说屈原是在探索自然宇宙的奥秘,不如说他是在探索人类环境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