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九州之国
《逸周书》有《职方解》章,对当时中国的版图有详细的介绍。朝廷设官职方:“职方氏掌天下之图,辩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 (39) 邦国指诸侯之国,国邑曰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指少数民族。这些社会组织与人民均要接受中央政府的管理,但它们与中央政府之间,还有它们之间均有利益上的冲突。中央政府要让国家安定,就必须厉行各种管理措施。《逸周书·职方解》云:“周知其利害,乃辨九州之国,使同贯利。” (40) 这句话有三个关键词:“利害”,说明各个小国的团结统一关系重大,处理得好,则于国有利,处理得不好,则于国有害。“九州”,是当时的中国版图。按《史记》所记载的战国时阴阳家邹衍的观点,有大九州、中九州与小九州之说,全世界为大九州,每个大九州又分为九州,中国只是其中之一,为赤县神州。而在中国,又分九州,职方氏的工作之一是“辨九州”。所谓“辨”就是划清边界,熟悉各州的地理、特产,从而达到“同贯利”,让中央与地方利益贯通,都能受利。
关于九州具体的“辨”,《职方解》未一一说,只着重谈了“东南”的扬州、“正南”的荆州、“河南”的豫州、“河东”的兖州、“正西”的雍州、“东北”的幽州、“河内”的冀州、正北的“并州”。其中突出介绍了各地的山镇即镇州之山、泽薮、川河、物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它还介绍了这些地区不同的男女比例,如扬州地区男女比例为二男五女。
《逸周书》对中国的介绍,虽然以国土为本,但结合到国家政权即国权,这种介绍体现出强烈而又自豪的家国情怀。
(1) 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下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082页。
(2) 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下册,第1082页。
(3) 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下册,第1086页。
(4) 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上册,第242页。
(5) 〔清〕黎翔凤撰,梁运华整理:《管子校注》,第471页。
(6) 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上册,第534页。
(7) 《礼记·祭法》,王文锦译解:《礼记译解》,第673页。
(8) 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上册,第535页。
(9) 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下册,第579页。
(10) 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下册,第616—617页。
(11) 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下册,第601页
(12) 〔宋〕朱熹注,李剑雄标点:《周易》,第109页。
(13) 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上册,第242页。
(14) 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上册,第176页。
(15) 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上册,第177页。
(16) 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上册,第406页。
(17) 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上册,第391页。
(18) 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上册,第276页。
(19) 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下册,第1066—1067页。
(20) 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下册,第1161页。
(21) 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上册,第228页。
(22) “秋初艺”,据潘振的理解:“艺,才也,言成才也。春言草,秋言木,互文也。”见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上册,第228页。
(23) “不节落,冬大刘”,据潘振的理解:“节落,则尽陨矣。大刘者,百卉具零,是大杀也。”见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上册,第228页。
(24) 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上册,第248页。
(25) 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上册,第247页。
(26) 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上册,第239页。
(27) 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上册,第406页。
(28) 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上册,第241页。
(29) 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上册,第407页。
(30) 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上册,第406页。
(31) 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上册,第17页。
(32) 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下册,第850—863页。
(33) 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下册,第869—871页。
(34) 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下册,第899页。
(35) 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下册,第992—993页。
(36) 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下册,第899页。
(37) 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下册,第908页。
(38) 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下册,第911—922页。
(39) 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下册,第975页。
(40) 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下册,第97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