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素抱朴”
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32)
在这一章中,《老子》提出其生活原则: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三句话中,“见素抱朴”是总纲。“见素抱朴”中“抱朴”最重要。“朴”,原义是没有雕刻的木头,比喻为道。“抱朴”,就是抱道,即将做人行事的基本原则——“道”立于心中。
关于“朴”,《老子·第二十八章》有深入的论述: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33)
这段文章中,括号中的文字有学者说为后人窜入之语,即使并非《老子》原文,但大意还是不离《老子》,姑且看作《老子》思想加以分析。这段文章关键词是“朴”。文章说了三知三守,即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荣守辱。明知雄、白、荣三者是风光的事,却要守不风光的雌、黑、辱,为的是什么?为的是复归。三守带来三复归:婴儿、无极、朴。婴儿、无极、朴三者可以互训,据此,我们可以推出朴有婴儿性质、无极性质。婴儿为比喻,喻的是蓬勃的生命力。无极在这里可能还不是道的代名词,而是指无限。具有蓬勃生命力的无限量级的朴,实质就是道。“朴散则为器”,相当于“道”落实到“德”。不同的是,“德”的精神味仍然很浓,而“器”则具较多的物质功用色彩。这说明,“朴”更多地联系日常生活。事实也是如此,“朴”这一概念更多用来描述生活的简约节俭。在老子看来,朴的生活方式切合道的本质。
“素”本义为没有染色的丝,没有染色,那就是本色。素与朴的意义是相通的,《老子》反对虚伪,反对装饰,反对美言,力主本色生存。朴与素,后来联缀成一个词,用来表述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有两个特点:一是真实本色,二是简约节俭。这种方式与贫穷、寒酸完全没有关系,相反,它具有婴儿般的活力,单纯,美妙,给人无限的希望。
朴素,虽然主要由《老子》提出,但获得各个学派的赞许与认同,成为中华民族生活传统。与之相反的奢侈浪费,尽管也一直存在着,并为某些统治阶级分子所炫耀,但从来没有得到过名正言顺的地位,即使是帝王,其过分的奢华也总是为人所诟病,奢靡至极者,均被斥为亡国之君。到工业社会,奢华似是摆脱了被斥责的魔咒,但总是与正义格格不入。每个人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却没有特权过分地耗费地球上有限的资源,地球上的资源是全人类的。《老子》倡导“见素抱朴”的生活方式,有利于保护环境、保护资源,对于正在进行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