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对一切浪费

二、 反对一切浪费

这就不是针对统治者,而是对全体百姓而言的。墨子具体说了“节用”“节葬”“非乐”三个方面。关于“节用”,墨子提出两点:一是“用财不费”,二是“去无用之务”。一切以适用、够用、能用为止。关于“节葬”,墨子反对厚葬,他语气坚定地说:“此非仁非义,非孝子之事也”,“厚葬久丧实不可以富贫、众寡、定危、治乱”。 (24) 关于“非乐”,墨子说:

且夫仁者之为天下度也,非为其目之所美,耳之所乐,口之所甘,身体之所安,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仁者弗为也。 (25)

这里,他没有否定音乐的审美作用,他谈这个问题,有两个很值得我们注意的维度:

第一,“仁者”的维度。“仁者之为天下度”,这度,就是要为天下着想、谋利,也就是说仁者是为公的,而是不寻求个人声色之乐。那种为了自身的快乐而“亏夺民衣食之财”的行为,“仁者弗为也”。

第二,现实的维度。现实是百姓生活艰难、社会动乱、战争频仍,作为统治者应该更多地关注百姓的生存问题、社会的安定问题、国家的存亡问题,而不要将音乐欣赏放在过高的位置上。

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然即当为之撞巨钟、击鸣鼓、弹琴瑟、吹竽笙而扬干戚,民衣食之财将安可得乎?即我以为未必然也。意舍此。今有大国即攻小国,有大家即伐小家,强劫弱,众暴寡,诈欺愚,贵傲贱,寇乱盗贼并兴,不可禁止也。然即当为之撞巨钟、击鸣鼓、弹琴瑟、吹竽笙而扬干戚,天下之乱也,将安可得而治与?即我以为未必然也。 (26)

墨子也谈到过古代圣王奏乐之事,但他强调四点:一、 这是“事成功立”之后的事,也就是说,在做好仁者的事之后去作乐;二、 是以礼为乐,乐的品格是高的;三、 古圣王之乐,是“自作乐”;四、古圣王作乐,不是频繁的,只是在必要时作乐。

以上,墨子说的节,主题是节俭。用意是政治上的,主要是反对统治者的奢华,维护百姓的利益。它与老子提倡的朴素生活不是一样的。它对于今天的启示,一方面,仍然是在政治上的,它有批判社会腐败的意义。腐败者虽然主要来自统治阶层,但不限于统治者。另一方面,它有保护自然生态、防止资源浪费的重要意义。生态文明建设精神的实质是对自然生态的保护,这一保护以绿色生活为旗帜,而绿色生活的重要内容是资源的节约与对环境的友好。